被遗忘的“吹哨人”王淑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1555815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12日

河南双庙村艾滋病调查

发布时间:2020-02-12 18:12:15      发布人: jackson

河南上蔡是近年来媒体一直关注的艾滋病高发地区,可以说在媒体和政府的关注下,该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近日记者在随同慈善家到河南进行捐赠时又发现了一个淡出媒体视野的地方——商丘市双庙村。


  - 王 智


  2004年7月,本刊以《68名艾滋病患者为生命索赔》为题,就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部分村落因卖血染上艾滋病的问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主管卫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高度重视以及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违规采血单位给予了一定补偿。台商陈先生闻讯后为当地捐献了自己企业研制的增强免疫力的营养品。2007年4月7日,陈先生又力邀记者一起到河南省看一下那里的艾滋病患者以及他对当地捐赠物品的发放情况,为此记者踏上了河南之旅。也就在那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岗王乡双庙村。


  2007年4月7日,记者从河南省会郑州驱车近四个小时到达双庙村。双庙村属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管辖,是位于柘城县西北18华里的一个偏僻农村。据当地村民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双庙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谣:“十年旱来九年涝,萋萋芽戴上红缨帽,茬跟茬饿掉牙”;“守着清沙两和土,一年四季吃红薯;清早煮,上午拉,晚上烧一锅红薯茶”。从这两首民谣里可以粗略了解双庙村的生存状况。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1992~1996年柘城县成立了几家采血站,村民像发疯一样从早晨四五点钟起床,从四面八方的农村涌向县城里的几家血站,那卖血的场面比赶庙会的人还多。当时有很多口号,如“东游西转不如去血站,南跑北跑不如血站伸胳膊,一伸一蜷45元”等口号广为流传。那时,村民卖血的确解决了许多家庭的温饱以及孩子的学费问题,解决了各种提留款、超生费等,减少了很多需要政府救助的问题。


  但是由于血站多,卖血人员多,采血混乱,既不检测肝功能,更不检测HIV


病毒,化验也谈不上,更不用提消毒了。更有甚者,在双庙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就设有一个血站,非医务人员参予采血工作,设备简陋,根本谈不上消毒不消毒。

  1996年3月,全国开始取缔以采血浆为赢利目的的大小血站。同年3月14日,河南掀起血站取缔风暴。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联合发文,严厉打击非法采集、倒买倒卖人体血浆的犯罪行为。


  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朱先生,是一名柘城县民间防治艾滋病的宣讲员,他的家人和亲属里也有受害者。据老朱讲:近几年来,该村一些正值青壮年的农民突发怪病死亡。他们死亡前的症状大都是先浑身乏力、嗜睡而后出现高烧、肺部感染、消瘦、口疮、疱疹等,随后在一两个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而这些人恰恰都是卖血者。为了寻求病因,村民们四处求医问药。


  采血违规卖血农民竟染艾滋病


  几经周折,这些死因不明的死者家属得知了的真正病因——艾滋病。艾滋病?知识匮乏的农民认为,这只是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所至。但是如此多的青壮年无故死亡能都是生活作风不检点造成的吗?这个问号在农民的心中存疑了多年,后经医护人员指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仅仅是性传播,还包括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为了弄清真正病因,一些又出现相似症状的农民自发地到有关部门为自己做了艾滋病抗体检测。


  真正将河南地区艾滋病感染源上报给国家卫生部的是与柘城县相距100多公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一个检验中心的医生——王淑平。1995年12月16日,王淑平向河南省周口地区卫生局递交了她负责的临床检验中心“我区献血员中HCV及HIV感染的调查汇报”。此前两天,河南省CDC开设了第一条艾滋病热线,接受全省HIV感染者和普通人对艾滋病知识的咨询。1995年底,王淑平带着62份初筛的、来自河南省商水县西赵桥村的HIV阳性血样,来到北京。她找到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想在这里做权威的鉴定。在中国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的支持下,王淑平共做了15份检测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15份血样中有13份被确定为HIV阳性,两份为疑似。这一结果让中国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非常震惊。


  1996年1月10日,王淑平的报告经曾毅上报给了卫生部。后来,她从曾毅那里得到消息,卫生部在第二天给河南省卫生厅打去电话,询问情况。1996年3月,全国开始取缔以采血浆为赢利目的的大小血站。


  朱先生告诉记者,从90年代初期,这个人口不到3500人的村子约有1200多名因贫困走投无路的村民加入到了疯狂的卖血浪潮。近年来,全村30~50岁的村民中90%以上未能逃脱灾难:700多名村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从当地一家报纸报道的关于血头被抓的报道里,记者看到了当年血头讲述的采血经过:“一个离心分浆机、三间民房,一堆便宜买来的血袋、一次性注射器、生理盐水,几个做小买卖转行来的‘医护人员’,就算是这个血站的全部。俺没条件化验,谁来卖血俺都要。其他私人开的血站都不化验,都是这样的。一是没条件,再一个成本高。”


  病患受歧视 艾滋农民求生艰难


  朱先生告诉记者,艾滋病人的生存现状十分艰难。在柘城县双庙村采访的日子里,记者随意走进了几户农家。记者见到,有的房屋十分破旧,大部分艾滋病人生存状态十分窘迫。据朱先生讲,他家里在当地生活条件尚属不错,但记者见到的却是家徒四壁,除了屋里有一台十分破旧的与外界进行相连,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的电脑算是家用“大件电器”外,别无它物。


  袁某,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后袁楼村人。生于1965年,农民,高中文化。妻子郭某,生于1967年。袁某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民家庭。


  袁某于1995年因


车祸在河南省项城县输过血。2000年以来一直在广州打工,2005年5月初相继出现高热等现象,去医院治疗被检测出感染HIV,后转回柘城县老家治疗。同年7月初袁某又出现低热情况,因为长期咳血,怀疑自己患了肺结核,于是到柘城县人民医院检测是否感染肺结核,医院大夫让袁某去柘城县防疫站检测是否感染了HIV,检测结果:初筛感染了HIV。

  2005年7月22日,袁某的大女儿袁莉(化名)接到了北京某高校法律系的录取通知书。就在袁某为女儿考上北京的高校而自豪时,无情的病魔却吞噬了他的生命。袁某的妻子郭某和女儿袁莉一起携带大学通知书来到学校报名,郭某说出了家中的不幸,丈夫因车祸输血感染艾滋病身亡,希望学校给予学费照顾。没想到袁妻话刚说完,校长便拿出100元钞票让她们校外吃饭,并告知该校不再录取袁莉。乍一听到这消息,如晴天霹雳,母女二人痛不欲生。最后在一位好心教师的帮助下到另一所高校就读,该教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再说其丈夫死于艾滋病了。


  陶某,漯河市临颍县杜曲乡陶湾村人,祖籍是柘城县岗王乡双庙村。兄弟六人:大哥死于艾滋病,大嫂系艾滋病人,二哥二嫂双双死于艾滋病,三哥三嫂患艾滋病病危,四哥四嫂外出无音讯,五哥患艾滋病,嫂子早亡。


  双庙村的五哥听说其六弟染病就赶到了陶湾村,根据其症状去检测是否感染了HIV,结果显示是感染HIV,拍胸片肺部有黑斑。2005年,基于发热其在当地治疗,当得知感染HIV后被赶出医院,不得已才来到柘城县治疗。因其祖籍在双庙,通过关系以双庙村的名义享受免费治疗。两天后,这个体格曾经健壮的汉子撒手人寰,年轻的妻子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记者在双庙村采访时,有一个满身泥巴的村民一直跟在后面。他就是记者这次采访的“线人”老朱。老朱1962年出生,今年45岁,是双庙村五组村民,妻子因在本村血站卖过两三次血,感染上了艾滋病。老朱有3个女儿和一个5岁儿子。大女儿今年15岁,酷爱读书,成绩从小就是班级第一名。因供养不起,2002年夏,上初二的大女儿便失学在家。


  老朱告诉记者,大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检查说是“室间隔缺损”,花费5万元左右就可医好。但是“好孩子生在咱这穷苦人家,又有疾病,命更苦;加上自己和妻子也没有多少阳寿,即使将来这孩子进了孤儿院,没有人疼惜,也不会命长。”老朱要求好心人收养女儿的前提是必须为女儿把心脏病看好,找个可靠人家,只要女儿能活命就行。村里人说,只要有记者来,老朱一定跟到记者出村,只希望媒体能帮女儿找个好人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