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224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04日

开国中将李雪三

发布时间:2010-03-13 16:30:33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李雪三(1910~1992),原名李育林,修武县周流村人。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期从事中共军队的政治宣传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
李雪三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李钦湘精于耕作,兼擅木工、泥瓦工,是村子里有名的“能工巧匠”。李家虽不富裕,但李钦湘和他的妻子薛氏厚道善良,与人为善,时常周济贫困乡邻。李雪三8岁上学,他聪明勤奋,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高小毕业后,又考入焦作中学,刻苦攻读《论语》、《诗经》、《古文观止》等古文经典,并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文学名著,从而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古汉语功底,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1927年冬,他只身一人来到开封报考冯玉祥将军举办的西北军军官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军校的训练异常艰苦紧张,很多学生难以忍受开了小差。李雪三为防止自己退缩,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句古训,写在日记本的首页上,天天勉励自己战胜困难。期间,他还结识了一位姓方的教官,这位教官常常单独给他讲一些忧国忧民的道理,讲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的耻辱,讲拯救中华民族的必要,在李雪三年轻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为他日后参加红军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西北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李雪三被任命为排长,正式开始了戎马生涯。西北军在冯、阎、蒋中原大战失败后,李雪三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并被派往江西“剿共”。二十六路军到达江西后,很不适应南方的气候,疫病流行,减员日增,尤其是参加第三次“围剿”的先头部队遭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官兵电乡厌战的情绪日甚一日。而中央苏区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工农红军的生动情景,又在这支部队中传为佳话。这样一来,许多官兵对红军的主张产生了共鸣,李雪三便是其中的一个,并逐渐萌生了投奔红军的念头。但他尚且不知,此时二十六路军的参谋长赵博生、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以及团长黄中岳等正在秘密酝酿、策划着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1931年12月14日,部队开始起义的消息传开后,李雪三心情振奋,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第三天早晨,宁都城上飘起了镰刀斧头的红旗,起义胜利了。
之后,起义队伍开往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军委把“宁都起义”队伍整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参加了红军队伍的李雪三,革命觉悟迅速提高,战斗中他冲锋在前,战斗间隙他写标语印传单,积极宣传红军主张,宿营时他如饥似渴地攻读师政委李翔吾借给的《共产党宣言》。一个多月后,李雪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即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四十一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并先后担任了红三十八师的宣传队长、宣传科长,政治上得到成长。期间,他曾参加了赣州、龙岩、漳州、水口、黄狮渡等重要战役和战斗,他作为宣传干部,既当宣传员,又当战斗员,并在水口一战中亲手毙敌一人,俘敌二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江西苏区,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红军部队大量减员,长征途中进行了缩编。为了保存干部,党中央决定把多余的干部集中起来,组成干部团“上干队”,以备来日队伍扩大时的需要。“上干队”又分为“指挥队”和“政治队”,李雪三被编入政治队中。从此,他离开红五军团,跟随中央机关,两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翻越六盘山,直到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西安事变”发生后,李雪三被任命为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统战部长。不久,他以“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身份对这支1935年从国民党陕西省警备第二旅“兵变”出来的队伍进行收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根据军团党委的指示,在这支队伍中建立了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红军传统教育和抗日救国的教育。随后,这支部队又被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的警卫团,李雪三任该团政委。
1937年8月20日,红十五军团奉命在山西省三原县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原警卫团改编为警卫营,李雪三任教导员。改编期间,日寇大举入侵的消息不断传来。天津、北平失守,骨肉同胞惨遭杀害,而国民党军队则节节败退,甚至不战而逃。面对这一切,警卫营指战员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要求开赴抗日前线,痛击日寇。同时,也有许多同志,对红军改编为国民党称号不理解,在愿把五角红星从帽子上取下来换成“青天白日”徽。该营的几位连长一起找到李雪三,气冲冲地说:“教导员,当初我们就是对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不满,才撕下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投奔红军的。今天,为什么又要我们把这破玩意儿戴在帽子上的呢?”说完,几个人一块把刚刚下发的帽徽扔在他的桌子上。看着几位连长生气的样子,他没有发火,而叫他们坐下来,给他们每人倒了一碗水,心平气和地说:“同志们,现在的情况同你们参加红军时不一样了。眼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我国烧、杀、抢、掠,妄图把我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把中国人变成亡国奴。你们想想看,当前,是我们同国民党的阶级矛盾重要还是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重要呢?”一位连长回答道:“当然是同日本鬼子的矛盾重要。”“这就对了。”他接着耐心地开导说:“既然打日本鬼子是最重要的,我们就该暂时把同国民党的矛盾抛在一边,同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寇,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看看几位连长若有所悟,他又趁热打铁地说:“至于戴什么样的帽徽,这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自己是红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是穷苦百姓的队伍,即使戴上‘青天白日’徽,也不会改变我们红军的本色。”他还把党中央对当前时局的分析及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讲给他们听。这样,他们缍明白过来,愉快地接受了改编。10月下旬,八路军总部急令三四四旅从侧翼增援国民党忻口战役,警卫营奉命阻击阳明堡之敌,策应六八八团南下作战。李雪三和营长何振亚率全营经一夜急行军,进至阳明堡以东6公里处的中解村,在村外设伏。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有二三百日寇沿着村旁的大路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战斗迅速打响。他们与这股日军在中解村顽强拼杀了整整了一个白天,先后打退了敌人十几次疯狂进攻,在夜幕降临前击溃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增援计划。这次战斗,是抗战初期警卫营全体官兵第一次与日寇作战,虽未全歼敌人,但出色地完成了策应六八八团南下作战的任务,受到了徐海东、黄克诚等旅首长的表扬。更令人高兴的是,中解村一战,驱散了该营部分官兵与日军作战“心中没底”的疑虑,使这支一年前刚刚收编的部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战斗考验。
1938年2月,由于发生了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参谋长蓝国清等携械叛逃的“张蓝事件”,朱德总司令亲临三四四旅六八七团进行整顿,并抽调部分干部加强该团的领导,李雪三就是在此时被任命为该团的政治处主任。到任后,李雪三立即配合新任政委吴信泉,组织政治处全体干部,深入营、连,传达朱总司令的重要指示,通过谈危害、挖根源、卸包袱,总结事件的沉痛教训,肃清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全团指战员的“抗战必胜”的信念。他还根据朱总司令的指示,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加强全团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若干措施,使全团较快地克服了“张蓝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时隔不久,六八七团参加了张店战斗,他紧密配合战斗部署,带着政治处机关的同志深入各营、连,进行战前政治动员,并根据“张蓝事件”带来的耻辱情况,提出“打好翻身仗,发扬老传统”的战斗口号。因此,战斗中个个奋勇当先,人人刺刀见红。经两天浴血奋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张店千余敌人全歼,赢行了粉碎候选人九路围攻的最后胜利。紧接着,六八七团又在发起的町店战斗中,威震敌胆,英名远扬。7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曾以《町店浴血占》为题,对这次战斗作了详细报道。8月,该团主力奉命北上临淇地区,而李雪三率二营五连和八连坚持在豫北一带开展游击战。他在修武全歼陆村匪从三百余人,同时周连县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不断铲除汉奸土匪势力,还收编了愿意接受中共领导的国民党获嘉县大队,部队声威大震。加之他的家乡就在修武县,许多爱国青年听说他带着队伍回来了,纷纷慕名前来要求参军。部队由原来的两个连,很快发展壮大为一千多人的队伍。
1938年12月,三四四旅为扩大抗日武装,以适应敌后斗争的需要,在豫北临淇将该旅警卫营和李雪三在收编的国民党获嘉县大队同六八八团三营合编为旅独立团,任命刘震为团长,李雪三为政委。1939年3月,独立团被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李雪三仍为政委。在支队的统一部署下,第一大队先后参加了护送延安干部、开辟鲁西南根据地、坚持金乡和曹县地区游击战、夺取定陶、粉碎日寇“大扫荡”以及讨伐石友三等数十战斗,连战连捷,多次受到杨得夺司令员的称赞。1940年4月,冀鲁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所辖的新编第二旅,李雪三被任命为旅政治部主任。编成不久,参加了纵队第三次讨伐友石友三战斗。接着,随部东进、南下,增援新四军。到达豫皖苏地区后,新编第二旅改称二旅,7月又改称五纵队二支队。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中央军委将五纵队二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第八旅,李雪三任该旅政治部主任。
根据上级指示,八旅的任务是开辟苏北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八旅进入盐追阜区,引起了日伪顽匪的极大恐慌,连续向该地区发起进攻和“扫荡”。1941年3月,李雪三指挥二十二团围歼前来进犯的国民党顽匪徐继泰部。这次战斗十分激烈,持续进行了7个小时,毙俘敌440余人,残敌狼狈逃窜。在这年夏季日寇独立十二旅团发动的“大扫荡”中,李雪三和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率领八旅与七旅等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使日伪陷入顾此失彼、被动挨打的境地。反“扫荡”胜利后,他们又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指挥部队集中兵力攻克了日伪号称“模范工事”的郑潭厂据点。与此同时,在李雪三的主持下,旅部相继创办了油印《战斗报》和铅印《战斗半月刊》,下发到每个连队,对推广战斗经验,鼓舞战士斗志,丰富和活跃部队的政治及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2年底,李雪三任八旅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副政委。次年2月,日寇集结25000余人的兵力,在飞机、大炮、舰艇配合下,对盐阜根据地进行了一次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大扫荡”。全区部队在张爱萍副师长的统一指挥下,机动灵活地运用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打法,浴血奋战近两个月,作战600余次,毙俘日伪军1800余人,拔除据点30余处,并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其中,单家港、陈集、八滩等战斗,受到了新四军军长陈毅的高度赞扬。这些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李雪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1943年四五月间,康生搞的“抢救”运动波及到八旅,李雪三坚决执行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指示,不搞“抢救”运动,坚持正面教育,一搞逼供信,并带头作自我批评,使八旅的整风运动得以健康发展。
从1944年4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战争由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并夺取最后胜利的阶段。期间,李雪三于1944年10月升任八旅政委,先后参与指挥了攻克合德镇、陈家港、阜宁城等一系列战役、战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随着胜利的到来,八旅的一些干部、战士的思想也开始出现松懈,有的甚至偷偷开小差离开了部队。李雪三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各团的政委、政治处主任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回去后,一定要给全体干部战士讲清楚,日寇虽然被打跑了,但‘老蒋’还在,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快会把枪口对准我们。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抗占胜利而放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警惕,我们保卫抗占胜利果实,要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还要求各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组织各营、连政工干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坚决制止“开小差”现象的蔓延。此时正值中秋佳节,他让供给部买一些西瓜、月饼,从各团请来一些老战士,在旅部开座谈会。二十二团的一位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的战士,回到连里编了一个顺口溜,在战士中间唱起来:“政委请咱吃西瓜,从此不能要回家。打完日寇打老蒋,老婆孩子莫牵挂。打到全国都解放,全家团圆笑哈哈。”
1945年9月,李雪三和八旅旅长张天云奉命率部进军东北。1949年1月22日,八旅和师直部队全歼通辽守敌。之后,师直留守通辽,八旅继续北上,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作战三十余次,歼敌4900余人,解放十余座县城,控制了中长路以西的阜新、通辽、农安、扶余、德惠等大部分地区。紧接着,于1946年4月合同兄弟部队攻占长春。四平保卫战后,由于伤亡较重,部队中出现波动情绪。李雪三同几位旅领导商量后,决定利用部队休整的时机,在全旅开展一次较为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他还针对党员骨干牺牲过多,连队党支部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调酏、补充连、排干部,吸收有战斗经验的干部战士入党,恢复“连有党支部,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骨干”的基层党组织建设。9月,原八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这第二纵队第四师,李雪三任师政委,陈金钰任师长。
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李雪三和陈金钰率四师作为纵队的前卫,于5月9日首先出发,远程奔袭,首战伏龙泉,再战三盛玉,沿途守敌闻讯溃逃。5月13日黄昏,四师接到纵队司令员刘震的命令,包围怀德。李雪三他们一夜急行军60公里,于14日拂晓前完成对怀德守敌的严密包围。在整整三天三夜的怀德攻坚战中,四师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王牌部队新一军九十团5000余人,缴获车辆、马匹、枪支弹药甚多。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其后,又先后取得了大黑林子战斗和昌图战斗等一系列重大胜利。
1947年9月,李雪三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1948年初的冬季战役结束后,二纵在鸳鸯树一带短期整训。遵照中央军委及“东总”关于新式整军运动的指示,二纵在“诉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土改政策为基本内容的“五整一查”(即整思想、整作风、整纪律、整关系、整编制和查成份)的整党整风运动。李雪三和纵队政治部的干部全力投入到了这次新式整军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与此同时,他还通过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在部队内部进行政治整训的指示,在连队中开展以“诉苦三查”(诉阶级苦和查阶级、查工作、划斗志)为主的土改教育,坚持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注重实效,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激发了革命热情,更加明确了“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道理,增强了民主作风、纪律观念,密切了官兵、军民关系,部队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为取得二纵在解放战争中的更大胜利打下了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
在辽沈战役中,二纵于1948年9月25日进至黑山的半拉山门地区。五师23日到达义县、锦州的兴隆店、余积屯以南集结,26日接替三纵七师防务,配属三纵攻歼义县守敌,取得了重大胜利。10月3日,二纵由半拉门山向帽儿山、乱子山、苏家沟一带集结,合歼锦州之敌。李雪三组织各师、团逐级进行了广泛的攻坚动员,使全纵队上下求战热情空前高涨。从10月9日至15日,锦州外围和市区之敌,除一部退守老城外,已基本被歼灭。又经激战,二纵与七纵协同,攻克老城,全歼锦州10余万守敌。锦州战役后,二纵与兄弟部队分头疾进辽西,参加了全歼瘳耀湘的围歼战。尔后,向东挺进,配合兄弟部队围歼困守沈阳之敌。二纵逼近沈阳城垣,发现敌人并无坚守迹象,遂抓住时机,一举攻入城内,并令刚赶到的十二纵三十六师从左翼冲时城去,协同歼灭铁西区南面之敌,一纵也从铁西区西边和皇姑屯一带突进市区。至此,东北重镇沈阳全城解放,全歼守敌3500余人,俘获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等将官18人。1948年11月11日,二纵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李雪三任该军政治部主任。
1948年12月,三十九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受领入关作战任务后,李雪三带领军政机关干部下连队,与各师团一起宣传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的思想,号召指战员打好入关第一仗。他还要求结合控诉国民党军队焚毁村庄、残害人民、制造无人区的罪行,激发指战员对敌的仇恨和求战的热情。由于动员教育广泛深入,准备工作周密细致,再加上指挥得当,指战员英勇机智,三十九军作为天津战役的主攻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迅速突破城垣,率先把红旗插上了天津城头,最先攻占会师点金汤桥。
1949年4月29日,李雪三任三十九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其后,该部奉命南下,长驱直入,突破国民党军的“湘粤联合防线”,直逼广西。11月中旬,部队到达通道地区。李雪三主持召开了三十九军营以上干部动员会。在讲清形势后,他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有乘胜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和决心;二、树立必胜信心,夺取解放全国大陆的最后胜利;三、以小的代价夺取更大的胜利,彻底消灭白崇禧老巢和一切反动势力,把红旗插到祖国的南大门镇南关,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四、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要坚决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努力搞好军民关系;五、广西地形复杂、条件困难、我无后方,敌人势力还较强,要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个开得很及时、很有力,为在特殊情况下做好部队政治工作,保证广西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三十九军连战连捷,顺利进入广西境内,改向思恩、河池疾进。之后,又分路向柳州、宾阳突击,在柳州战斗中歼敌2100余人。南宁解放后,三十九军高尔夫球主力分数路追歼溃散之敌。12月11日,该部三四三团占领镇南关,数日后其他各部也在水口关与兄弟部队会合,广西战役胜利结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下旬,三十九军奉命开赴东北。10月,三十九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底至11月初,三十九军在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发起了云山围歼战,歼灭美骑一师第八联队和伪一师十二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五个战车连大部,共毙、俘敌4000余名,缴获飞机4架、击落3架,击毁与缴获火炮119门、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创造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首次以劣势装备打败具有现代化装备美军的纪录。彭德怀司令员对这次战役非常满意。战役刚结束,他就指示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通令嘉奖三十九军的作战有功部队。首战告捷,该部少数指战员产生了麻痹轻敌思想。针对这个问题,李雪三向军常委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三十九军党委非常赞同李雪三的分析,决定利用在秦川地区休整的时机,进行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军党委还召开扩大会议,向全军发出了由李雪三和政治部提出拟定的树立“四个思想、四个作风”的号召。“四个思想”是:抗美援朝既是支援朝鲜人民,又是保卫自己祖国的思想;坚持斗争,长期作战,不获胜利不回国的思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坚决排除万难的思想;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思想。“四个作风”是:干部要树立积极负责、埋头苦干的作风;不怕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的作风;工作统一布置、分工负责的作风;深入实际、准确及时的作风。这“四个思想、四个作风”的提出和落实,使三十九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振奋了精神,处处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接着,李雪三又要求各级政治机关认真搞好第一仗的战评总结,深入扎实地宣传英雄事迹,掀起一个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热潮,以激励广大指战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及时有力,三十九军全体官兵始终情绪高昂,不骄不躁,在第二次战役中,与兄弟部队一起,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以北地区,遏制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在第三次战役中,三十九军奉命在新岱、石湖地段突破敌“三八线”上的临津江防御阵地,尔后合围歼灭敌人。这是夺取第三次战役胜利的关键所在。为了打好这一仗,李雪三一方面积极配合吴信泉军长确定作战方案,另一方面切实抓好突破临津江战斗的政治动员工作。他组织起草了《为突破临津江防线告全军指战员书》,简洁、鲜明地阐述了战斗的意义、胜利的条件和作战的要求,提出了立功受奖的条件,勉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战斗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他主持召开了各师政治部主任会议,对作战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为了能在战斗打响时形成攻击的突然性,他亲自为江岸隐蔽部队规定了防空纪律、伪装纪律,推动和组织部队进行了深入的遵纪保胜利教育。结果,三十九军的7个步兵营,6个山、野炮营,8个团属炮兵连及师、团指挥机关,共7500多人,在距敌150-300米的地方隐蔽,竟没有被敌人发现,达到了攻击的突然性。而在战斗中,各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有力,为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突破临津江的政治工作经验,被载入了《志愿军政治工作经验总结》一书。
1952年1月,李雪三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率团归国,向中共中央和全国人民答谢和汇报。在此后的四个多月时间,代表团走遍了全国28个省、201个专区、11个民族自治区,作报告5589场,直接听众3660万人,组织广播会335次,还在31个城市举办了抗美援朝图片展览。李雪三除了组织领导代表团的工作外,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题为《感谢全力支援我们的祖国人民》的广播讲话。归国代表团的巡回报告,对于推动抗美援朝和祖国建设事业,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此,《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到来,使广大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教育,推动了在全国各地热烈展开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对正在建设中的祖国人民影响极大。”代表团结束报告回京后的5月20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接见了李雪三,让他把祖国的建设成就和祖国人民的支持及期望转告给志愿军广大指战员。5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李雪三代表志愿军向毛泽东致献词。最后合影时,毛泽东让李雪三坐在中间,而他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坐在两边。毛泽东还说:“你是最可爱的人的代表,一定要坐在中间。”
1952年8月7日,李雪三被任命为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当时,志后政治部虽然已经成立,但机构还很不健全,干部缺额很多,有些必要的工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来。李雪三到任后,一方面抓紧熟悉情况,尽一切努力多听多看,多了解一些后勤部门和各单位的实际,另一方面又抓紧机关本身建设,陆续调一些干部来充实政治部机关。他先后组建了秘书处、《前线后勤》报社、军法处、文工团等部门和单位,原有的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也得到了加强。志后的中心环节,就是物资供应、伤病员的后送,因而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就成这志后完成部队各种保障任务的关键。为了密切结合和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政治保证工作,李雪三对当时志后政治部正在进行的“立功运动”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立功运动要紧紧围绕后勤保障工作来进行,在完成保障工作中“人人立功,事事立功”;二是注意抓好典型,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宣传典型的事迹,其发挥好榜样作用;三是制订恰当而又明确的立功标准,激发大家参加立功运动的热情;四是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立功创模,带动部队。这四条要求,推动了立功运动的深入健康发展,仅一年时间,志后系统就涌现出各行各业模范三万多名,为建立“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53年7月,李雪三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志愿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下旬,他又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处一枚。1955年,李雪三被政务院任命为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56年10月,又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2下旬离开朝鲜,结束了六年多的朝鲜战争生活。
回国任职后,他针对后勤仍然是军队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轻视后勤工作的思想突出的问题,首先把热爱后勤的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同时十分注意总后的政治机关建设,要求政治工作人员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自觉服从大局,严格执行政策纪律。为了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和工作能力,他和总后政治部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一方面组织大家在职学习,涫政治,学文化,学业务;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相应的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培养深造。他曾几次到各军医大学和总西安、太原、重庆等各办事处单位,宣传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议开除黄克诚的学籍,当时不少人都举了手,而李雪三却不作任何表态,并且在此后的批判会上始终保持沉默。为此,他在尔后的工作受到了歧视和排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雪三被邱会作划作“彭黄漏网分子”,受到了残酷打击和迫害,先后被下放到黑龙江逊克马场和湖南岳阳3517厂、陕西等地进行所谓的“接受再教育”和“接受审查”。他虽身处逆境,身心受到摧残,但他正气凛然,信念坚定,面对审查人员的淫威,他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李雪三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清洗。1977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复建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学院的筹建工作。学院复建后,任后勤学院副政委,并担任后勤学院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2年8月1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命令,李雪三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离职休养。
1990年1月,李雪三经检查发现患有泌尿系统肿瘤。手术后仍坚持撰写革命回忆文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92年12月22日,李雪三安然病逝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终年82岁。十几天后,也就是1993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布李雪三同志的讣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