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者
晶报记者 吴文超 /文 张定平/图
引言
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他最早在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有“北李(大钊)南杨”之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国共合作时期,杨匏安当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曾是国民党中央九大常委之一,同时又是一位报人、诗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在心理学、美学和史学等学术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被国民党逮捕后,他拒绝蒋介石劝降,慷慨就义。
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南杨北李”,即杨匏安、李大钊最早在中国系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诗人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其中收录了一首杨匏安就义前夕作的著名的《狱中诗》——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
余生无足恋,大敌正当前。
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者番成永别,相视莫潸然。
不少人对杨匏安的了解就始于这首五言诗。由于杨匏安牺牲得较早, 对杨匏安只闻其诗,不明其人的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他名字中的“匏”字令人感到陌生一样,很多人不熟悉杨匏安的情况。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与杨匏安的家人相熟。2003年12月他来广东时曾激动地说:“广东是改革大省,也是革命大省,广东人不能忘记像杨匏安这样的革命者。”
家境贫寒母亲启蒙
立志向学东渡日本
杨匏安,字麟焘,1896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
杨匏安的父亲早殁,其母陈智,出身于华侨官商家庭,精于女红,秉性刚强,受过旧式教育,爱好诗词书法,左右手均能写出一手好字。孤儿寡母,靠陈智的手艺维持生活,虽然家境贫寒,她却不愿接受娘家的资助。
杨匏安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稍懂事就跟着母亲学习古典诗词。虽然生活困难,母亲还是想法把他送进周围13乡最好的恭都学堂读书。后来他在《诗选自序》中说:少年时“谬以诗文词见称朋旧”。可见他少年时代,在学校邻里间已颇有文名了。
1911年,杨匏安考入广东高等学堂附中读书。经过再三考虑,陈智最后咬牙决定把家中的三亩多出租田卖出,托亲戚带杨匏安赴广州入学。
杨匏安入读广东高等学堂附中,辛亥革命后广东高等学堂附中改名省立一中(即今广雅中学),改名前后,由著名国学家吴道镕、诗人黄节相继任校长,设有数、理、化、日文等课程。杨匏安在良师指引下,不但文史之学打下了深广的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
1914年从省立一中毕业后,杨匏安返乡到恭都小学任教,期间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下狱。出狱后,他怀着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与堂叔杨章甫等随同华侨商人乘舟东渡,到日本游学。杨匏安如饥似渴地研读有关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的日文书籍,这为他日后回国发表大量的译著,奠下了根基。
投入五四运动推介西方思潮
最先在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6年的冬天,杨匏安从日本回乡,与邻村姑娘吴佩琪结婚。1918年初,举家迁广州,寄居在杨家祠里,杨匏安受聘于时敏和道根两中学,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作诗撰文以补家计。
从1919年5月下旬起,至同年12月底止,在广州“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期间,他奋笔疾书,为《广东中华新报》写了八九万字介绍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广东中华新报》是当时广州一家规模较大的报纸。社长容伯挺,是李大钊、林伯渠的朋友,中国留日学生反袁世凯组织——神州学会的成员。这家报纸从1919年6月起,增设《通俗大学校》副刊,以介绍西方新思潮和科学知识为宗旨。
杨匏安以《世界学说》为总题,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其中包括唯物论、唯心论、经验论、感觉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实证论、机械论、实用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等,虽然其中有些论述未必尽皆精当,但在当时的文化学术领域,却也大大开拓了人们眼界。
杨匏安在《世界学说》各文中,篇幅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文是《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该文发表于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陆续登载了19天。与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的名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差不多同时问世。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失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名著之一。
《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为当时正在深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里,叙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时,首先提到了李大钊的贡献,其次便提到杨匏安。书中认为杨匏安的长篇连载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相当系统的介绍。”高度评价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杀身成仁的革命先驱
1920年底,陈独秀来到广州,很快就找到住在杨家祠的杨匏安。1921年广东共产党小组成立,杨匏安是小组成员之一,他所居住的杨家祠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和联络中心。
1921年7月,上海、北京、广州、湖南、湖北、山东6个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聚集上海,举行了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全中国总共有53名共产党员,杨匏安就是建党之际这53名共产党员中的一员。
最初,杨匏安在党内主要从事宣传工作。1922年2月26日,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由杨匏安撰写创刊《宣言》。《宣言》公开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
同年三四月间,杨匏安在《青年周刊》第3至7期连续发表长文《马克思主义浅说》,这是用白话文体通俗地、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杨匏安的文章适应了广大青年的学习需要,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广东中华新报》被陈炯明查封后,他先后到南武中学和甲种工业学校任教。“南武”和“甲工”的学生运动十分活跃,特别是“甲工”,五四以来一直是广州学生运动的支柱。后来著名的革命烈士阮啸仙、刘尔崧、周文雍等都出自这所学校。周文雍还是杨匏安教过的学生。此时党团活动转入地下,广东区团委书记阮啸仙被迫转移外地,由杨匏安代理区团委书记。
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谭平山、杨匏安被派为中共驻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从此,杨匏安转而主要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将杨匏安列入“秘字第一号令”中要通缉的“共产党首要”名单。7月,汪精卫把持下的国民党中央宣布“分共”、“清党”,杨匏安被免职、开除国民党党籍并受到武汉政府通缉。
杨匏安不畏惧白色恐怖,他出席了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受命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并在国民党张发奎部队开展统战工作。正当杨匏安冒着危险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之时,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杨匏安被指责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杨匏安受到留党察看的严厉处分,还被撤消了中央监察委员的职务。
1928年春,党内有关杨匏安的政治问题澄清了。不久,因工作需要,由组织安排,杨匏安全家秘密迁居上海,杨在上海党中央机关主持党刊党报的编辑出版工作,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1930年,杨匏安被调到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兼任农民部副部长。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这是杨匏安就义前写给难友的诗句。1931年7月,杨匏安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杨匏安严辞拒绝劝降。当时中共中央一面请宋庆龄、何香凝营救,一面安排准备在他被解往南京或苏州时劫囚车,然而蒋介石生怕夜长梦多,下了密杀令。1931年8月,杨匏安在上海国民党警备区司令部的草地上被枪杀,时年仅35岁。
参与改组国民党工作
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1923年,杨匏安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此后三年间在国民党中央当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常委、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他以此身份帮助改组国民党,大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
孙中山非常赏识杨匏安这位年轻干练的香山同乡。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推举共产党员谭平山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中央组织部不仅要选人员派往全国各大区、省、市,开展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而且还掌管军队、机关、学校、企业、海外以及广东各县、市的党务,工作十分繁忙。谭平山兼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后,中央组织部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杨匏安主持。1924年11月,谭平山因出席国际会议,离职数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由杨匏安代理中央组织部长。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杨匏安以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兼国民党中央农工部长廖仲恺的代表身份,同邓中夏一起前往香港,会同苏兆征、杨殷发动工人响应上海“五卅”罢工,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突遭枪杀,事件震惊全国,革命政府为审查廖仲恺被刺真相和惩办凶犯,成立了廖案特别委员会和革命法庭,由杨匏安、李章达等任审判员,执行审讯案犯工作。
杨匏安与廖仲恺早在日本时已经认识,杨对国共合作的中流砥柱廖仲恺被害无比悲愤,他抚棺痛哭,誓为廖仲恺报仇。委员会经过审讯侦查,查明刺杀案主谋,革命政府在压力下将国民党右派胡汉民、许崇智驱逐出广东,给国民党右派以沉重打击。
1925年11月,国民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成立了广东省党部。杨匏安当选为三个常委之一兼组织部长。在杨匏安的主持和建议下,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委派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东江各届(惠、潮、梅)党务组织主任。由于杨匏安等人的积极工作,国民党广东党务获得迅速发展。至1926年1月,党员人数由1万余激增至4.8万多人。新党员绝大多数是工、农和学生,从而改变了国民党过去以海外华侨为支柱的社会基础。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匏安与汪精卫、蒋介石、谭延闿、胡汉民、谭平山、林伯渠、陈公博、甘乃光一同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成为“九大常委”之一。杨匏安与常委谭平山、林伯渠共同组成秘书处,处理国民党中央的日常事务。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日,杨匏安与武汉等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讨蒋通电,指出蒋介石已公然背叛革命,号召全国人民“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
同年4月,杨匏安出席了在汉口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同日,杨匏安与宋庆龄等22人在南昌《民国日报》上发表声讨蒋、汪反革命罪行的《中央委员会宣言》。
身居高位两袖清风
身处逆境贫贱不移
杨匏安生长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香山,从小在这个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汇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以自己的可贵实践为之奋斗直至献身。
大革命时期,杨匏安在国民党内任高官,还当过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他掌权或管理大量钱财均一尘不染,自己的薪金又大部分当作党费上交。杨匏安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一律拒收礼物。周恩来称赞杨匏安“为官廉洁、家境清贫”,并经常以杨匏安的事迹教育同志。
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党的经费十分困难。杨匏安一家人口众多,生活异常艰苦,7个孩子中有两个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他自己患肺病多年,骨瘦如柴,妻子身体也很不好。为了弥补家用,他除了在晚间加紧写作和翻译外,还要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他的母亲和小孩第二天早晨上街叫卖。
1931年7月,杨匏安因叛徒告密而被国民党逮捕。蒋介石深知杨匏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派心腹熊式辉、吴铁城及吴稚晖等国民党元老要人向杨匏安劝降,杨匏安一一严辞拒绝,宁死不屈。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他连写两封劝降信,被杨匏安一一撕碎,蒋介石又亲自打电话到狱中劝降,被杨匏安愤然摔掉电话话筒。
牺牲前杨匏安惦念家中生活,从狱中传出纸条叮嘱:“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因为这个缝纫机是家中惟一的谋生工具。杨匏安告诫家人不要给党组织添麻烦,生活不下去就回广东老家自谋生路。
临刑前夕,为了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存气节,杨匏安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狱中诗》。这首诗充分表现出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
新文化弄潮儿
擅诗赋多译述
杨匏安紧跟新文化运动,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和译作,在学术上也为后人留下丰富遗产。他是五四时期在心理学、美学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新文化先驱。
1918年春夏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文言小说《王呆子》。小说写的是一位绰号王呆子的少年,为其父姐复仇的故事。
从5月21日起,杨匏安写成《青年心理讲话》,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登载一个多月,意在引导学生在爱国运动中健康成长。1919年6月至8月,他又在该刊发表近3万字的《美学拾零》,介绍了柏拉图、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哈特曼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学者的美学思想,可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思潮的文章。
当时无论是心理学和美学,在中国都还处于萌芽阶段,杨匏安是开拓这些学术领域的排头兵。
1929年,他于公余时间,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这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是当时国内学习西洋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极为难得的读物。
杨匏安擅诗赋,五四期间出过一本诗集《寒灰集》,可惜失传。在谈到写诗的原则和审美标准时,杨匏安提倡“德学兼治”。他在《诗选自序》中提出:“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他说:“无德固不足为学,不学又无以辅其德;二者兼治,夫亦善矣。”写诗作文与做人是一样的道理,为人既有学问,又有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必定能够写出好诗美文。
他还认为:“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可见。”诗文有了俗气就会失去美感;人有了俗气就会失去美德。
广东人不能忘记像杨匏安这样的革命者。杨匏安认定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以自己的可贵实践为之奋斗直至献身。大革命时期,杨匏安在国民党内任高官,还当过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他掌权或管理大量钱财均一尘不染,自己的薪金又大部分当作党费上交。杨匏安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一律拒收礼物。
□钩沉
李坚教授与杨匏安
的“隔代缘”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坚,是国内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领域中,杨匏安学术研究的权威。
谈起与杨匏安的第一次“触电”,李坚感叹道:“历史总是充满机缘”。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后的一天下午,李坚正在中大校园散步。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四五十岁叫卖旧报纸的汉子,卖的是1917年—1920年的《广东中华新报》和广东《群报》,一共卖六七块钱。当时正研究广东五四运动史的李坚从未见过这两种报纸,遂决定全部买下。
回家翻阅这堆报纸的过程中,李坚从一份残报的副刊上,意外发现了一位署名“匏厂”的作者,从1919年6月底到同年12月中旬,半年时间,此人在该报《通俗大学校》副刊,以《世界学说》为总题,发表了41篇专文,广泛介绍了从唯心论、唯物论、一元论、多元论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和社会学说。理论辨析水平相当高。
后经多方考证,李坚又发现,1927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中共党员占五分之一,其中包括林伯渠、谭平山和杨匏庵(后通“安”),而“厂”旧时通“庵”,“匏厂”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杨匏庵”。
1978年,李坚走访珠海,对杨匏安堂弟杨青山的子女进行了采访。此后老人辗转北京、上海等地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杨匏安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播火人”形象逐渐清晰,从而揭开尘封的历史显出伟人形象。
“如果不是历史机缘,如果不是千万学者对他的孜孜以求,或许杨匏安至今不会如此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和李大钊齐名的共产党人优秀代表。”李坚教授如是说。
□杨匏安大事年表
●1896年(光绪22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一个破落茶商家庭。
●1914年(民国3年):18岁,因公开揭露小学校长贪污学费,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东渡日本。
●1918年(民国7年):22岁,举家迁往广州。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后又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短篇小说《王呆子》。
●1919年(民国8年): 23岁,在《广东中华新报》副刊连载《马克思主义》一文。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1年(民国10年):2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积极帮助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2年(民国11年):26岁,青年团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曾一度代理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的工作。
●1923年(民国12年):27岁,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历任中共在国民党中的党团书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等职。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委员会顾问。
●1924年(民国13年):28岁,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
●1927年(民国16年): 31岁,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参加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
●1929年(民国18年) :33岁,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参加编辑党刊、党报,并任农民部副部长。
●1930年(民国19年):34岁,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拘捕,杨匏安第三次入狱。经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大力营救获释。
●1931年(民国20年):35岁,是年7月25日,因叛徒出卖入狱。8月4日晚,在上海龙华慷慨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