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负重:北上抗日先遣队
临危负重:北上抗日先遣队
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同时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 在地方红军长征的前夕,以李德、
博古、周恩来组成的地方最高“三人团”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使红军主力能安全转移,“三人团”
决议派出一支部队率先东征,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目前地方红军共辖有7个军团10万部
队。其中红1、红3、红5、红9军团是主力部队,战役力强,不宜汇集;红8军团为新组建,
战役力较差;而湘赣苏区的红6军团又担负了先行西征探路的任务。这样,东征的权利交给了
年老的红7军团。为了师出出名,这支部队对外则称为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红7军团前身是方志敏指导的赣东北苏区的红10军,后奉调到地方苏区组成红7军团。军
团长是寻淮洲、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政治部主任是刘英,地方代表是曾洪易。其
中军团长寻淮洲年仅22岁,少年才俊,作战骁勇,是红军中最老炼的年轻将领;政委乐少华
曾在苏联留学,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参谋长粟裕则是参与过南昌起义的老兵。
红7军团,在中央红军中是一个较新的军团。它从正式组建到此次待命还不到一年的
时间,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基本处在东线作战,由于连续作战的锻炼,已发展成为一支擅长游
击战、运动战的部队;同时,由于东线连续作战的消耗,此时,部队仅有约4000人。事前红
七军团正在福建筹款粮,接到命令后立即前往苏区。在敌人疯狂进攻,军事形势十分危急的
情况下,仅进行了三四天的休整和准备。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战士,加上中央派遣一个随
军工作团,人数猛增到6000余人,这支部队还随行肩负着160万份宣传品要在沿途分发,这
些宣传品足足捆成了380余担,加上后勤物资及炊具等总共多达500余担,费去了挑运人员
2000多人,使战役人员只剩4000余人。约2000余人为非战斗人员。
红7军团实际上只有55、56、57等3个大团。此次改编为三个师:
第一师师长胡天桃、政委李仕元分别兼任55团团长、政委。该师战斗力最强,是红七
军团的主力。
第二师师长王裔三、政委李仕清分别兼任56团团长、政委。
第三师师长王永瑞、政委钱琪柱分别兼任57团团长、政委。
在武器装备上,红七军团虽然在东线作战缴获甚多,但已全部上交了。目前北上,全军
团仅有长短枪1000多支,数十挺轻重机枪和6门射程短、威力不大、且又笨重的迫击炮,不
少战士仍背着大刀、杠着梭镖在打仗。
寻淮洲与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军团负责同志到达瑞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共产
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当面赋予他们的特殊任务:立即挺进闽、浙、赣、皖诸
省敌人心腹地区,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对
内残酷镇压的丑恶行径,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支援皖南暴动,迅速建立和扩大皖浙赣边新
苏区。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最后目的地为皖南,限期一个半月之内到达。并任命闽浙赣苏区中
央代表兼省委书记的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与寻淮洲、乐少华组成三人军团军政委员会,
决断军团的一切政治、军事问题。
已有天壤之别,非战斗人员多,新战士多,武器装备不足且较为低劣,部队超负荷,行动
笨 重,可想对这一支要在敌军重围中奔袭远征的部队来说,这样一个阵容实在已经预示了
出路的多难。
直到这时,最高“三人团”的人没有向部队任何人透露两个月后大部队西征的消息。
从派出7军团这支部队的目的和方向看,是一直向东,而大部队转移的方向却向西,
可以看出最高“三人团”的良苦用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能说李德一点也不懂声东击西的
战术。
7军团是李德放出去的一支带响的箭,他期待7军团这支响箭,愈犀利愈好,到那时一箭
双雕或多雕,这也是最高“三人团”所有的人所期望的。
李德为了加强对7军团的领导,又派出了曾在闽浙赣苏区任中央代表和省委书记的曾洪
易为7军团的随军代表。这一做法,也是李德经过深思熟虑采取的控制7军团最高权利的一种
办法。对7军团的领导他是熟悉的,对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在作战方面他是放心的,不
放心的是,这些军事领导并不是他的心腹,李德的心腹是指那些留过苏的,乐少华就是留过
苏的,他很快便被重用为军团政委。在李德的骨子里,只有留过苏的才会指挥作战,他才
放心。他派曾洪易做随军代表,就是为了增强他的中央领导意识。实践证明,他的中央领导
是成功的。7军团从出发到怀玉山失败,军权一直掌握在并不懂军事的曾洪易和乐少华两人
手里,7军团最后惨败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