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版画艺术家沃渣先生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4827004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2年08月14日

记版画家沃渣先生 作者: 管琪琪

发布时间:2012-08-14 21:36:20      发布人: 133*****520
沃渣(1905—1973),原名程振兴,浙江衢州人。1926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到延安,曾任延安鲁艺院务委员、美术系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1944年后历任延安艺美术研究室创作组组长、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东北画报社创作部部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委员、创作室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北京荣宝斋经理等职。
 沃渣1926年在上海读书时就投身革命,因叛徒出卖被捕。1932年经组织营救出狱后投身木刻运动,先后参加“野风画会”、“涛空画会”和“野穗木刻社”的活动。后参与发起“铁马画会”,受到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鲁迅在回复沃渣的信中曾言:不是画劳苦大众张开嘴巴、举起拳头就是革命作品了,而是要努力刻画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教导使沃渣永生难忘。沃渣后来又参与发起“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将满腔热血投入到抗日救亡事业中。
《水灾》创作于1935年,作品表现了30年代黄泛区的严重灾情,揭示了灾区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作者采用线条组合的统一刀法,刻画了挣扎、哭嚎的劳苦民众在肆虐的暴雨和滔滔的洪水面前被卷走、被吞没的危急处境。1941年沃渣担任美协晋察冀边区分会主席,在联大掀起了木刻漫画的创作高潮,边区木刻创作活动走向新的阶段,积极配合抗战中每个阶段的政治、战斗任务,努力使作品与人民的思想意识紧密结合,为抗日军民服务。1942年沃渣的《八路军铁骑兵》获晋察冀边区首次鲁迅文艺奖金获。1942年是日寇对边区的“蚕食政策”更深入、残酷的一年。面对空前的“大扫荡”,边区美术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对敌斗争,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战文化宣传,唤醒人民,瓦解敌人。《八路军铁骑兵》等作品即时反映1943年,沃渣在看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进一步体会到在敌后战斗环境中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革命的文艺应该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他积极深入到群众的斗争生活中去,直接从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面对文艺服务的新对象,沃渣努力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他学习民间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创作出与群众情感相通的作品。《把牲口夺回来》创作于1945年,反映日寇的“三光”政策下,八路军狠狠打击敌人,帮老百姓夺回被抢的牛羊。作者激昂壮烈、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徜若没有长期深入敌后,在枪林弹雨中的体验和锻炼,是创作不出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的。新中国成立后,沃渣以满腔的热情,不断创作出表现新生活、新面貌、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建设》、《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参观联合收割机》……,实践着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讲话》精神。
  作品所以能生动感人,正是因为作者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能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的原故。——沃渣了冀中军民的反“扫荡”生活,以激励军民的斗争意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