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是黄炎培的三儿子
黄万里是黄炎培的三儿子,也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儿子。他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黄万里的遭遇和命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符号,他被称为一个敢讲真话的科学家,一个只讲真话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注定要被写入社会发展史、科技史、水利史、党史,总之,历史会把他浓浓地记上一笔,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黄万里的一生可用“五个一”来概括:一座大坝;一篇小说;一个右派;一本著作;一生执拗。
黄万里在黄家活下来的男丁中排行老三,人称三哥,他之所以选择学水利工程,也是缘于父亲黄炎培的一句话。黄炎培说:“我一辈子要为农民服务,所以我不能看到祸及农民而不顾……”
水利与农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黄万里便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了水利工程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1932年他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就改修水利工程,后来分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黄万里毕业后曾在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作,也在国内各地从事过水利测量和规划工作,还当过甘肃水利局局长。长期行走江河,使得他习惯于跳出书斋看问 题,和一般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视野,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不是在书斋中指手画脚,黄万里这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长期工作 积累的经验,也是他践行父亲黄炎培倡导的手脑并用教育思想的结果。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让黄万里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充满自信,一种超强的自信。
没想到的是,一座大坝,开始悄悄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座大坝就是三门峡水库大坝。
黄河水在河南省的潼关至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门,这个峡口因此得名三门峡。
195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全国人民都充满着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这种热情充斥着每个人的胸膛,也影响 着决策者的神经。在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中国政府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在三门峡建设黄河上第 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实现防洪、灌溉、发电的综合效益,一举改变黄河旧貌,实现“圣人出,黄河清”这一古愿。
之所以选择黄河,这好像也是中国人的宿命。治黄,在历朝历代都是国家大事,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上下意气风发,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这样的背景看,没有再比治黄工程更显威力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