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战将陈先瑞四进陕南
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由西安写信给红七十四师,并派李涛、张国华、龙飞虎及电台机要人员,找到红七十四师。李涛传达了西安事变的情况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即成立了陕南军委会,军委主席郑位三、副主席李涛。红七十四师对外改称南路抗日军,军长陈先瑞。这时,红七十四师即奉命奔赴潼关、灵宝之间展开行动,以配合东北军、西北军阻止国民党“讨逆军”对西安的进攻。
1937年1月22日,红七十四师奉命到达商县地区,与南下配合友军作战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军团领导徐海东、程子华、王首道等,对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陕南的游击战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跟国民党进行关于红军驻防区域的交涉谈判中,蒋介石提出必须让徐海东、陈先瑞部放弃陕南开至渭河以北。而毛泽东在决定徐海东部撤离陕南时,以陈先瑞部“是陕南土著部队,不愿开渭北,无法勉强”为由,“坚持该部留在陕南”。后经与顾祝同交涉,终于达成了此项协议。这一驻防区域的划定,意在防止内战再起时以便同陕北红军相互策应。
1937年2月初,红十五军团撤离陕南后,红七十四师遂于春节前后进驻镇安、柞水等地。后因粮秣供应困难,便移到长安县大峪口驻防整训。这时,全师三个团共2100余人。1937年8月,陈先瑞奉命率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原改编,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后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警备第一旅第二团。
二进陕南: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经历了中原突围后的艰难岁月;随后又奉命收拢部队,北渡黄河转入晋城
1944年10月,陈先瑞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该旅第二团奉命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辖第七、九团,陈先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第四支队一起,由延安经佳县东渡黄河,继而由吕梁经太岳于垣曲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到达登封、禹县、临汝地区后,第三支队即改称河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支队兼军分区),陈先瑞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先瑞所部第三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独立第三旅(仍辖第七、九团),陈先瑞任旅长。1946年2月,独三旅与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合并,保留第十五旅番号,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团。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陈先瑞。6月26日,中原军区部队分路实行突围时,旅长王海山率第四十五团随同中原局和军区领导机关行动,于7月中旬突围到陕南商南县境;政委陈先瑞率第四十三、四十四团,随南路王树声第一纵队(欠第一旅)行动,越平汉路西渡襄河,于1946年7月下旬进入鄂西北武当山地区。根据“就地开花”的指示,陈先瑞所率领的两个团,即在房县、竹山、郧县边界地区展开游击活动,积极牵制和消灭敌人,就地开辟以武当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就在这时,陈先瑞忽然又奉命率部北返商洛地区,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这次远程调动,原是郑位三与李先念所商定的,理由简单而又充分:因其曾经在陕南坚持过两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领导和开展斗争。
根据中原局电令,陈先瑞率部于1946年9月初由房县以北的大木厂出发向西挺进,绕道白河县境,由冷水滩渡过汉水。之后,就沿着他当年所走过的一条道路,经由郧西边界的崇山峻岭急速北上,于沿途打退敌人的重重堵截,穿过地势险峻的一、二、三天门,很快进入商洛地区。
中原突围,各路部队损失都很惨重。陈先瑞所率领的两个团,总共剩下1000余人,而先期突围到商洛的第四十五团,于沿途所遭受的损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