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才接受我们的采访,复旦大学燕曦汉服协会会长杜宜骏,走好
“是不是汉服不在于形制”
那么,图片报道中那些抵制圣诞节的湖南大学生,穿的真是汉服吗?如果不是,汉服应该是什么样的?
复旦大学燕曦汉服协会会长杜宜骏看了看照片中学生们所穿衣服,不到一分钟就十分肯定地告诉早报记者:“绝对不是(汉服)。” 她表示,汉服本身有很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在照片上的“汉服”上未能体现。杜宜骏介绍,最明显的特点是领子。“汉服的衣领是贴身的,不会像照片那样翻起或离身体有一些距离。”照片中“汉服”的袖子也是漏洞。杜宜骏说,汉服的袖子一般是有接袖的,起初是因为古代纺织布幅不够只能接袖,而后是形成了传统被保留下来。“照片上的服装也没有接袖。并且,图上的袖子应该是模仿汉服的广袖,但汉服的广袖不是图中的喇叭袖,广袖有点像直角梯形的。”
虽然杜宜骏看不清照片上的衣服有无汉服前后都应有的“中缝”,但她肯定照片上从腰部开呈八字往两侧收的下摆是真正汉服里所没有的。“这服装一般是电视剧或者影楼拍摄为了艺术效果做的,不是汉服。可以说,目前的古装剧都没用过汉服。”
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负责人姚渊也认为照片中学生所穿服饰不能被定义为汉服。“不是从形制意义上否定,因为我们很难武断地说历史上有没有那种形制。我之所以否定它,是从汉服的礼乐传统和当代复兴意义而言。” 姚渊向早报记者表示,“汉服从华夏文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强烈的礼的蕴义,它必须法象天地,符合身份、秩序、庄重、礼敬的特质。”姚渊认为也不能将这些服饰称为“改良版汉服”:“只要还叫汉服,就不能偏离礼的特质。”他评价:“我认为湖南学生所着,且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不仅未能传播汉服正面形象,而且还有抹黑污名之嫌。”
“抵制”这个词有点“过”
对于此次学生们衣着“汉服”上街抵制圣诞节,姚渊认为,以他个人而言不主张“全民过圣诞”,但用“抵制”这个词有点“过”,“开放的心态和胸怀要有,但文化上不能本末倒置。”杜宜骏直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不应该打着喜欢汉服及传统文化的群体的旗号。“我们喜欢汉服及传统文化不是要打压其他文化,是希望传承和宣传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交流里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杜宜骏个人认为不了解节日的意义就“凑热闹”是不好的,但也没必要进行抵制。“节日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节日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看来,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基本要素的整体的民族服饰,也是一个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历史上的汉服与现在电视上的相比,并没有那么华丽艳俗、纹样繁复,也没有高耸的欧式立领等。
但他强调,此番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学生所穿究竟像不像“汉服”,“何况不同时期和朝代,汉服都在变,并吸收多民族的东西。”顾晓鸣说,汉服既有基本样式,也一直与戏剧化和节庆化互动,去纠结学生所着是否为真的汉服并没有太大意义。
“我可以说,现在纯粹的汉服是没有的。”顾晓鸣告诉早报记者,“学生们不是服装专家,他们的行为就好似Cosplay(编注: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动漫和游戏中的角色。)一样。”他认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代表了时代多元的声音,表达本身应是自由的。“只是用‘抵制’可能过于政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