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郯子
郯子,是春秋时候郯国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想食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之中,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有一次,打猎者见到,以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郯国,可追溯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少氏的后裔即在此建立了炎国,至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古城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二十里。
关于郯子,《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有段记载:这一年的秋天,郯子来到鲁国朝见昭公。鲁昭公与他宴会时,问起少氏用鸟来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很博学,回答说: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为什么。往昔黄帝以云作为百官名号,炎帝以火作为百官名号,共工以水为百官名号,太以龙作为百官名号。我的高祖少挚立朝时,有凤凰正好飞来,因此用鸟作为百官的名号。于是百官的名号,有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雎鸠氏、鸠氏、鹘鸠氏、爽鸠氏、五鸠、五雉、九扈等。 孔子听到这一信息后,求见郯子,向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据说当时孔子还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至今还流传着 孔子师郯子的故事。
这里可以看到,除了血统的传承外,郯子有孝行,而且有丰富的学识,也许这些都是他能成为国君的原因之一吧。再说,郯子披着鹿皮,伪装后居然能忽悠母鹿,而骗取乳汁,如果不深知鹿的生活习性,怎么可能呢?这也见到郯子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一面,也许他的血脉中就遥承了来自他高祖的 天人合一 的智慧。
郯,秦置郯县、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隋唐几经废置,元时始称郯城县,其后成为了较为稳定的县级城市。今天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是著名的银杏之乡、杞柳之乡。境内马陵山绵延东境,沂、沭河贯穿南北,又素有 鲁南粮仓 之称。郯城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马陵古道神秘壮观。庞涓沟、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临处,一线南北;孝妇冢、于公墓、郯国故城、郯子庙、倾盖亭等,星罗棋布。位于新村乡银杏古梅园内的 老神树 ,是 华夏银杏第一雄树 ,虽历经2000余年,仍树叶繁茂,果实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