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珊瑚化石,创建了中珊瑚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建章积极参加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中的各项重大地质工作。1950年他到东北北部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工作,1951年他参加考察嫩江水库莫屯水坝地基的地质工作。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态度严谨,致力创新。随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他搜集了遍布中国各地的下石炭统珊瑚化石材料,补充了过去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并重新对泡沫内沟珊瑚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和个体发生的研究,证实了他在30年代所产生的疑问,即该属的新生隔壁可以发生在6个区域内,在对隔壁与对侧隔壁之间也可以发生后生的一级隔壁,这与皱纹珊瑚的隔壁发生规律不同,而颇似中生代六射珊瑚早期阶段的特点,为研究古生代皱纹珊瑚演变为中生代六射珊瑚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他也着手研究中国青海、新疆的石炭纪珊瑚材料,以实现他在以前所渴望的研究课题。他通过与新疆地质矿产局合作,在新疆东部地区开展生物地层的研究工作,对石炭纪地层和珊瑚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采集了大量标本。
研究工作刚刚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期间他虽倍受迫害,下放农村,但仍然不忘这项研究工作。当他从农村回来后,已年过古稀,却立即向学校提出恢复该课题的研究要求,执意要实现他的夙愿——为开发边疆做贡献。从此,他和助手们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对中国新疆东部的下石炭统做了详细的划分与对比,弄清了珊瑚群的面貌,发现了大量的异珊瑚类,为中国填补了对这个门类的研究空白。
俞建章对珊瑚的研究有5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60年代,他想对珊瑚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供后人引用。但这个想法直到1978年才予实现。他带着病,手执拐杖,致力于撰写一部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珊瑚专着。
俞建章常把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类比,欣赏宋代诗人姜白石的格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正是这样,他在自己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而对自己研究所得又从不止步。他对中国下石炭统珊瑚的研究,在30年代就已有建树,但并不满足。他经常说由于当时野外工作条件困难,有时生命也得不到保证,所研究材料对地域广阔的中国只是一个小局部,希望能有机会再补充中国西北、东北各地材料,力求得出更全面的结论,对野外地质工作更有指导意义。
俞建章在研究工作中做到精细观察,严谨论证。在学术上能有成就是建立在对客观地质现象的精细观察、思索和随之而来的严谨论证上。他研究的每块化石标本,很少轻易发表结论性意见,总是反复多次观察、综合分析后才予定论。特别是对新属、新种的建立更为慎重,除了要有足够材料外,还注意水平和垂直的分布状况。当遇到个别特殊类型的标本,也不轻易命新名,待以后发现有更多材料时再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