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生
父亲,1936年出生,共产党员,1951年城关完小毕业后,于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白杜、下麻束、曲峨等村担任小学教师,在近五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认真教学,精心育人,起早贪黑苦读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著作。教学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他的个人学识也有很大长进。所有这些,使他很快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1956年6月父亲被任命为扫盲校长,刚到任不几天,又被抽调到县委文教部工作。1963年调团县委组织部担任组织部长。从文教部到团县委的近十年内,经历了1957年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疾风暴雨般的大跃进;1959年拔白旗、插红旗和反右倾斗争;1963年开展的“五反”和后来的“ 三清 ”、“四清运动;一次又一次如火如荼的政治大风暴,使他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要使自己在政治风浪中站稳脚跟不翻船、勇往直前不跌跤,必须谨慎言行,努力工作,不谋私利、洁身自净。以此践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仅使他安稳地度过了重重关隘 ,而且在政治上愈为成熟,工作中在文笔方面的功底也更为凸显。1965年当他随团在外搞四清回县不久,就被任命为大宁小报常务副主编。从此他工作更加勤奋努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出刊发行了三十多期宣传大宁典型事物的大宁小报,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以他是旧县委安排到要害单位的保守派为由,把他拉下马,经过几个月的所谓清理流毒,又把他安排到宣传部工作。1972年12月父亲被认任命为通讯组长。在此期间,他充分发挥特长,认真撰写稿件,在不到二年的功夫,先后在省、地电台和报纸上,刊登和发表了三十多篇新闻通讯和典型报导等稿件,受到县委和地委通讯组的多次表扬。1974年父亲调宣传组任组长,其间,由于宣传部个别领导同少数人在利益互动的基础上,互相勾结,在宣传部不断挑起矛盾,甚至给有的同志添加莫须有的罪名,急欲置其死地。为此,父亲请辞领导调离宣传部。1979年11月被任命为广播局长,随即又将他抽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跟随县委书记李俊到各地调查研究。此时正是农村实行责任制的萌发期,父亲按照县委的要求,先后总结了山鸡圪岭、东南堡等几个生产队实行队为基础以户承包的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大大加快了全县农村改革的步伐。
1983年调县志办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在政府办工作的日子里,父亲坚守岗位、恪守尽责、积极协助县长和各位副县长行使政府职能,取得了显著成绩。此间,还被省政府聘为《山西经济年鉴》撰稿人。1986年调任县委农工部部长,在任职期间,他认真深化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杨家洪书记倡导的隔坡水平沟工程中,他参加指挥部担任副总指挥,这一工程,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1987年胡耀邦总书记来大宁视察,对此项工程作了肯定和表扬。
1988年调任县委统战部任部长。1989年被授予大宁新闻事业奠基者的称号。1990年6月调任县科委主任。1993年5月,县科委被评为全省棉花科研 承包集体三等奖。同年8月,58岁的父亲退居二线,就在这一年秋天,他长途跋涉,从山东为大宁调回二十多万株优质苹果树苗,解决了全县发展果树缺苗的问题,受到了县委书记李建荣的表扬,同时也为自己赚到了令人可观的一笔收入。1995年退休后,他不辞笔耕,仍然勤以写作。2000年,他主笔同许均民、曹生贵为大宁黄河总公司写了一部30万字的公司发展史。2009年从我爷爷遗存的150多篇古体诗文中,整理编辑成《桑榆诗文集》,自己出资刊印成书,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好评。他为爷爷的文集写的后记,被大宁文联主办的《昕水文艺》全文刊登。同年他又将自己几十年写作的诗作,编辑成《雅贤居小集》,刊印成书。与此同时,父亲又善着手撰写白杜村志。全志共分十三编,前已写出共约二十多万字。
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勤以奉公、努力工作,为坚持正义,从不屈从权势。退休之后,也不清闲度日,为文学创作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