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15790718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11年08月27日

陆终

发布时间:2011-08-27 11:02: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南朝著名学者王俭《姓谱》中说:“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按:上文见《资治通鉴》卷四周赫王四十二年“楚使者黄歇”元朝胡三省注所引《姓谱》。) 沿袭此说,或作为黄姓起源之一的,在后人著作中多见引用,如:

  唐朝学者林宝《元和姓纂》(“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北宋初成书的《百家姓》(“黄,江夏郡,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封于黄,子孙以国为氏。”)、北宋《广韵》“黄”字条(“黄,出自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后为楚所灭,因以为氏。)南宋学者郑樵《通志•氏族略》(“黄,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黄歇。”)、明朝著名学者凌迪知《万姓统谱》(“黄,江夏(郡),商音,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封黄因氏。”)等,均是如此。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莆田黄氏祠堂记》(“粤自黄氏之先得姓于有熊氏陆终,后封诸江夏之间,子孙以国为氏。”)、明朝学者宋濂《西瓯黄氏家牒记》(“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若《春秋》所书黄人是也。其后为楚所灭,散居江、淮间,以国为氏。”)等黄氏族谱,亦是如此,认为陆终为黄姓始祖。

  那么陆终为何人,我们来看看史料是怎样记载陆终的身世。

  关于陆终的身世,史书虽有记载,但内容一般较简,且大同小异。

  《世本•帝系》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生颛顼,颟(同前字)顼生鲧。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尧。黄帝为其子昌意取蜀山氏。昌意之子干荒,亦娶蜀山氏。颛顼母独山氏之子。青阳即少吴,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昊,黄帝之子,名契,字青阳,黄帝殁,契立,王以金德,号曰金山氏,同度量,调律吕,封泰山,作九泉之乐,以鸟纪官。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濮。颛顼娶于胜濆氏之子,谓女禄,是生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据此,陆终次子世系表又可列为:

  黄帝1→昌意2→颛顼(高阳)3→老童4→吴回5→陆终6→惠连(参胡)7

  黄帝━┯━少昊(青阳)

  ┣━昌意━┯━颛顼(高阳)━┯━━鲧

  ┃ ┗━ 乾荒 ┣━━老童━━┳━重

  ┃ ┃ ┏━━━┛

  ┃ ┃ ┣━黎

  ┃ ┃ ┗━吴回━┓

  ┃ ┃ ┏━━━━┛

  ┃ ┃ ┗━陆终━┯━樊(昆吾)

  ┃ ┃ ┣━惠连(参胡)

  ┃ ┃ ┣━篯铿(彭祖)

  ┃ ┃ ┣━求言(郐人)

  ┃ ┃ ┣━晏安(曹姓)

  ┃ ┃ ┗━季连(芈姓)

  ┃ ┗—— ——卷章——黎

  ┗━━玄嚣━━蟜极━━帝喾━━━尧

  《大戴礼记•帝系》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制出如下世系表:

  黄帝1→昌意2→颛顼3→老童4→吴回5→陆终6→惠连(参胡)7

  少典━━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尧

  ┣青阳

  ┗昌意━━颛顼┯━穷蝉━━敬康━━┓

  ┃ ┏━━━━┛

  ┃ ┗━句芒━━蟜牛━┓

  ┃ ┏━━━━━━┛

  ┃ ┗━瞽叟┯━舜(重华)

  ┃ ┗━象

  ┣━鲧━━禹(文命)

  ┗━老童━┯━重黎

  ┗━吴回 ━┓

  ┏━━━━┛

  ┗━陆终━┯━樊(昆吾)

  ┣━惠连(参胡)

  ┣━篯(彭祖)

  ┣━莱言(云郐人)

  ┣━安(曹姓)

  ┗━季连(芈姓)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敞颛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尝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因此,陆终次子的世系为:

  黄帝1→昌意2→颛顼(高阳) 3→称4→卷章(老童)5→吴回6→陆终7→参胡8

  陆终世系表可以列为:

  黄帝━━昌意━━颛顼━━称━━卷章┓

  ┏━━━━━━━━┛

  ┣━重黎

  ┗━吴回━━陆终━┯━昆吾

  ┣━参胡

  ┣━彭祖

  ┣━会人

  ┣━曹姓

  ┗━季连

  将这三则记载比较,多是大同小异,可见出自同一史源,即《世本•帝系》,只不过司马迁剔除了其中的“神性”部分。综上可以看出:陆终是黄帝的后裔。陆终生六子,第二子为参胡,集解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东汉宋衷注《世本》则说“参胡,国名,斟姓,无后。”

  陆终的身世和六子的情况,《东周列国志》中详细记述:“出自颛顼帝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为商伯,商未始亡。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墟。六曰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这里陆终的次子也为参胡,但是董姓。

  关于黄姓应祖血缘陆终之说不知出自何经典?有何依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这三本书,成书时间较早,应该比《姓谱》、《元和姓纂》、《百家姓》、《广韵》、《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等可信、可靠。

  所谓参胡即惠连,惠连生南陆,封国于黄,为黄姓始祖,于史无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

  (1)、前人有误后人照抄、而未予详考推究、沿袭而误、这一类较为普遍。黄氏始祖,前人误以为陆终之后,这是因黄国为楚所并后与楚人杂居错住,逐误认楚人之祖为祖,后人不知又不加考据以致有祖陆终之误也。

  (2)、错抄而误:普通一般修谱都以抄录他谱为常、稍一不慎即有抄错之误、因此所误者亦属不鲜。参胡姓“董”,“董”、“黄”两字近似,可能为后人错抄或附会。编撰远古世系,没有根据正史,必生漏洞,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不应该照搬《族谱》,各谱所记不同,问题就越来越复杂而混乱。

  黄族源于东夷、黄夷,而陆终祖于黄帝,属华夏族,两者相矛盾。

  因此从上文可以看出,黄姓始祖为陆终说于史无据,是不可取的。

  (二)、黄姓始祖为台骀说。

  持此说者,主要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郑国的子产的话:

  “昔者金天氏有裔子曰昧,这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世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按:金天氏,就是少昊。) 这是有史书记载的黄姓祖先建立的最早政权。这支最古老的嬴姓黄氏,应该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太原一带。春秋时期,黄姓宗族中的许多成员在晋国任职做官。据民国二十三年《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乖.姓源》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大臣和贵族黄渊,就是此支嬴姓黄氏的后裔。

  黄渊是现在可见载于史书上最早的黄姓人物之一。当时晋国贵族范宣子与栾桓子发生政派之争,黄渊属于栾氏一派。后来范宣子得势,于公元前552一举消灭栾桓子一派,黄渊就是在这一次党派之争中被杀去世。

  汾川黄国之后的这一支黄氏,似乎后代不见发展繁荣,黄渊之后,便再也没见有什么人物见载于典籍史书。大概这一支最古老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渐渐地便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或者并到伯益之后的那一大支黄姓中去了。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三)其他诸说。

  除上述诸说外,其他还有多种。如古代姓氏书中有主张黄石为黄姓始祖源者,史实已经证明,黄石仅是黄姓诸望族中的一支而已,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这种种说法,在探索黄姓起源上都指出与黄姓有关系的人和事,对后人有所启发和帮助,但作为黄姓始祖说的根据都缺乏说服力。

  三、中国姓氏起源,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有阶级的社会,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最初的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到姓氏合二为一,子女随父姓,形成一个个以男系为中心的姓氏家庭、宗族。男子姓氏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可变性还是相当灵活的,姓氏学家所总结的9种定姓法,或32类姓氏分法,都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姓氏的发展演变,总是与婚姻制度的变化、民族融合的历史大势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通过对黄姓起源问题的研讨,不仅在于追溯某姓的历史,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华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