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恒:真爱洒人间 青山铭伟绩
让荒山披绿装 让清泉进农家
呕心沥血6年植林造水
初夏,笔者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前往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乡镇合并前为东山乡)。山路两旁映入眼帘的大部分是树木稀疏、石头突兀的石灰岩山岭。
但一进入香港慈善家、知名医生谢士恒承租的东山植林“造水”试验区,却是另一番天地,到处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泉水潺潺。
谢士恒的太太谭颖儿和两名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志愿者带领我们一路参观,一路介绍谢先生倾注6年心血营造这块绿洲的艰辛和欢乐。
石灰岩山区水贵如油
东山乡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被称为全省“四大金刚”之一。由于地理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迁到外地,但全乡仍有6000多人居住在这里。
由于到处是石头,植被稀少,严重缺水。尤其是秋冬季节,东山乡不少村庄的村民要步行十多公里到山脚下的河涌挑水,有的则要通宵达旦守候在池边排队舀水。在一些村庄,每家每户都在屋边或菜地里建造一个可容10多担水的小水柜,家门可以不锁,水柜却非上锁不行。由于水贵如油,经常要一水多用:第一轮先洗米,接着洗菜,之后洗衣服,最后浇菜。
饱受缺水之苦的东山乡村民怎么也没想到,香港热心人士谢士恒夫妇能让他们喝上清甜的自来水。
6000亩荒山变成植物园
1999年初,应东山乡政府的邀请,57岁的香港知名麻醉科医生谢士恒踏进了东山这块贫瘠的土地。他经过深入考察后认为,东山乡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山上植被缺少,水土严重流失。只要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让附近村民喝上纯净的山泉水。他首批投入几十万元,请当地村民在1000多亩的荒山上种树,但由于村民没有植树经验,加上干旱,种下的树苗不久都干枯了。
首战失利后,谢士恒体会到,要在石灰岩山区实现“植林造水”的宏图,光出钱还不行,还必须亲力亲为组织实施。当年底,他在山上建了一栋两层的小楼为自己安了个家。他的太太谭颖儿也被他的执着而感动,伴随他从繁华的香港来到贫困山区。夫妇俩每天早上7时就起床,和民工一起挖坑、种树、修路、盖房子,晚上7时才休息。
为在石灰岩山上植树,一生从医的谢士恒钻研起植树学问,他参考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经验,并请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指导,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植树方法。在谢士恒夫妇亲自组织和园林专家的指导下,当年冬种植的2000多亩树苗成活率达98%以上。
经过6年努力,谢士恒承租生态林区面积10000亩,植树6000多亩,成林面积已达4000多亩,种植国内外树木花卉近200个品种,堪称一个大植物园。他还在林区建成了7个人工湖,修建了10多栋别墅、房子和6个观光亭,计划把生态林建成植林“造水”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5000多人用上自来水
山上树木成林后,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2003年,山上到处涌出清泉。谢士恒花了170万元修复早已废弃的引水渠,建起蓄水池和压力池,把山上的泉水汇集起来,并铺设了1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使东山乡和附近杜步镇的部分居民、机关、学校5000多人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按每立方米0.5元收费,60%给当地水管所,40%作为东山儿童教育基金,谢士恒一分钱也不拿。
要让生态林造福千秋万代
谢士恒逝世了,他倾注最后心血植林“造水”受益的阳山县干部群众永远铭记他的功德。
县委书记李玉楷接受笔者采访时动情地说,谢士恒夫妇跟阳山非亲非故,却从香港来到阳山最贫困的石灰岩山乡植树造林,造福百姓,他们的精神确实令我们十分感动。尤其是谢先生患病后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谢先生逝世后,他的太太又牵头成立植林慈善基金会,一大批香港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使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这对山区支持很大。谢士恒夫妇还从其他方面扶助东山,如建立图书馆、幼儿园,资助贫困学生,还在东山成立眼科中心,去年冬和最近两次组织医疗队到山区免费帮助农村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使近200名患者重见光明。谢医生夫妇的行动,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心系祖国、血浓于水的精神。我们要大力推广谢先生科学植林“造水”的方法,学习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荣辱观,加快山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支持谢士恒生态林区的发展,明晰林产权和租赁合约,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谢先生呕心沥血的事业日益壮大,造福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