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作家何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415651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1月11日

何为老师在上海

发布时间:2011-01-11 16:21:3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日期:2005-06-29 作者:顾雄 来源:新民晚报

  有幸认识何为老师,是缘于曾元沧先生的“乡情散文研讨会”。据我所知,邀请何为与会,是郭风先生的意思。郭老为身体原因不能来,但又很想为研讨会做点什么,他不仅亲笔写来贺信,还从福州打来电话,告诉曾元沧:何为在上海,一定要请他来。

  会期临近,那天上午我陪同曾元沧一起去何为老师府上。路上他说起一件事,他们在编辑《上海作家散文百篇》时,想到过将何为的作品收入该书,碍于何老师不是上海作家,无奈割爱。后来才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见何为之前,早就读过他的文章。20多年前,有一回我乘轮船从马鞍山回上海,站在甲板上看长江翻滚浪涛,耳畔忽然传来配乐散文朗诵《第二次考试》,声情并茂的叙说,行云流水般的旋律,犹如一股甘泉直入心脾,精神为之一振。过后特地找来《第二次考试》,再次感受作品高洁的立意,文字的隽永,同时也记住了何为这个名字。从此但凡看到何为的作品,都要认真读上几遍。尤其喜爱《东京夜话》,作品构思精巧,准确把握人物关系,适度抒发情感,似在有无之间,令人回味不尽。如今,当仰慕的何为老师站在面前,第一次见他的我却因为拘礼而显得拘谨。

  何老师微笑着,眼镜片后面的目光慈祥和善,使我渐渐放松而自然起来。我不太相信眼前的何老师已经八十有四,他的腰板还直挺,和他握手能感觉到力度和温度。接下来的交谈,他虽然听得多讲得少,但他知识之广博,思维之敏捷,自然地流露出来。他爽快地接受了邀请,研讨会也因为他的出席增色许多。更令曾元沧和与会者感动的,是他中肯坦诚的发言。何老师患老年性眼疾,是靠着放大镜阅读了上百页材料的,他极其认真地做了准备。

  研讨会圆满结束,在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饯行时,我们专门去车接来了何为老师。林非与何为同为散文大家,又是多年朋友,席间气氛亲切融洽。这天何老师对我们说,他现在最大的苦恼是眼睛不好,心里的东西无法写出来,如果在座的有办法找到好眼医,能让他的视力有所改善,那他就太感谢啦。

  我们理解何老师的心情。一位作家,一位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优秀作家,受制于眼疾,该是多么痛苦!此后不久,曾元沧和朱全弟等人联系了数家医院,找最好的医生,接送何老师就医。

  何为年轻时在上海《文汇报》工作。1959年福建省筹建电影制片厂,抽调华东六省一市的人才支持,何为响应号召,举家搬迁到福建,从事故事片编辑。1964年转为专业作家,先后当选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名誉主席,直到退休才回上海。他不事声张,平淡生活,辛勤笔耕,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何为在上海。正如许多人同样不知道,何为早在1956年就加入了上海作家协会,至今还保存着会员证。《上海作家散文百篇》没有收进何为的作品,是一个误会,也是一件憾事。

  像大多作家一样,何为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但他又是一个作风严谨的人。他与夫人教育子女,特别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用他的话来说,“要成材先成人”。人们从他的长子、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时事评论家何亮亮身上,可以看到何为的影子——同样专注于事业,同样严于律己。

  我们了解到,何老师面临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尤其因为劳保关系仍在福建,报销医药费颇费周折。他多次要求转来上海,由于政策的原因至今未能如愿。如果有关方面从实际考虑,善待这位产出优质精神粮食的老作家,尽可能地给予一些方便,那真是做了一件好事,也是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何为在《近景与远景》一书的题记上如是说:我用生命写作。显然,这是将人生的理念,生活的意义,全部融入到文字构造的世界里。作家心里一定深埋着大爱——爱人类、爱大地、爱生活。是的,何为为文学而为,为文学而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