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经远”悲歌

发布时间:2010-03-07 13:50:06      发布人: ghoskyno1

“经远”悲歌 

距离炮声隆隆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主战场不远,另外一场生死搏杀也在同步上演。日本第一游击队4艘新锐巡洋舰在告诉追击退离战场的中国军舰。

当时向大鹿岛附近浅水区方向退离的中国军舰一共是“济远”、“广甲”、“经远”、“靖远”、“来远”等5艘。通过日方的目击记录,可以大致分析出5艘军舰的相对位置:“济远”、“广甲”由于最先逃离战场,因而离一游也最远,当时正在贴近海岸的浅水区狂奔,日本军舰还发现“济远”、“广甲”身后的尾迹中,夹带有大量的泥沙。在“济远”、“广甲”的左舷后方远处,是孤零零的“经远”舰,在“经远”之后不远则是“靖远”、“来远”二舰,其中“来远”舰尾因遭“赤城”炮击而燃起的大火还未熄灭,“‘来远’后部火势极大,舰体右倾”(《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此外据日本资料记载,当时“平远”、“广丙”以及部分鱼雷艇在大、小鹿岛附近的浅水区。

除了逃得过远,已经无从追击的“济远”、“广甲”外,第一游击队对如何歼击“经远”、“靖远”、“来远”3舰还有些犹豫未决,如果一游4艘军舰分头追击,在11的战斗中未必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击沉中国军舰,如果集中力量以多胜少,从哪一艘先动手也是个问题。1616分左右,第一游击队注意到中国军舰“靖远”的桅杆上挂出了一组旗语,同时原本朝向西北的航向也发生改变,舰首开始指向东北。很快,同队舰“来远”跟随队长舰一起转向,2舰向东北方的小鹿岛方向高速离去。装甲巡洋舰“经远”被抛弃在虎视眈眈的日本第一游击队的炮口前。

“经远”舰,于刚刚随“靖远”离去的“来远”舰一样,属于同型舰,1887年建造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设计者是该厂的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经远”级军舰订造时,清政府要求在“济远”级穹甲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选定了加强防护的装甲巡洋舰方案,但是由于当时批拨的经费有限,这级军舰的排水量被限制在了2900吨。2900吨的军舰上,既要布置足够的武力,又要安装足够的装甲,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后折中的结果是,“经远”级军舰的武力和防护都打了折扣。“经远”舰长82.4米,宽11.99米,最大吃水5.11米,主机功率4400马力,最大航速16节。这级军舰的武备是完全按照横阵船头对敌战术布置的,舰首安装有并列的221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船舷两侧的耳台上各装有1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这四门可以同时转向舰首方向射击的火炮是“经远”的主要武器。可能是出于节省储备浮力的考虑,“经远”级军舰省去了中、大口径尾炮的设计,改以24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2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填补尾部的火力空白,必要时还可以再向这里加强275毫米舢板炮。这种不注重尾炮的设计,在以船头对敌战术为主流的那个年代,是各国舰船设计中的普遍现象。除此以外,“经远”的武器还包括安装在桅盘里的1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以及分别布置在舰首水线下、军舰两舷和舰尾的4具鱼雷发射管。

“经远”级军舰之所以能被称为铁甲舰,在于她的舰体中部被四面包裹的水线带装甲所保护,这种类似“定远”级军舰铁甲堡的设计,又使得“经远”有了小铁甲舰之称。然而“经远”中部的钢铁“围墙”相比“定远”,存在着2处足以致命的缺陷。首先是装甲带的拼接方式,“经远”的水线带装甲最厚处居然达到了非常可观的9.5英寸,显得防护力极强,但是这圈钢铁“围墙”却是分成上中下三层组合起来的,其中最上一层的厚度是9.5英寸,中下两层厚度均为5.2英寸,三层装甲的交接采用的是类似叠罗汉一般的累积方式,一旦交接拼缝处被击中,极容易造成装甲带开裂进水的可怕后果。另一处缺陷是装甲带的高度,为了保证军舰的造价不超额、军舰的吨位严格控制在中国方面要求的范围内,“经远”的水线带装甲做了简化,实际仅有5英尺11英寸,刚刚能够遮护狭长的水线带,防护面积相当有限。另外,“经远”级军舰在铁甲堡之外延伸向舰首、舰尾的方向还敷设了装甲甲板,但是厚度过于单薄。“经远”舰其他有装甲保护的部位还有炮台、司令塔等,“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护甲厚度虽然达到6英寸,但一处细小的不慎,给这个重要的心脏部位埋下了隐患。早期中国军舰上司令塔的观察窗,都是类似碉堡枪眼的开口,每个开口宽度不大,防护效果较好,但视野却不太理想。而“经远”级军舰的司令塔则改换了另一种样式的观察窗,司令塔的顶盖和塔壁通过几根安装在司令塔内侧的柱子相连接,顶盖和塔壁之间留出一定高度的空隙,这条隙缝便成了整通式的观察窗,除了几根直径不大的柱子外,横向再无其他阻隔,因而视野相对开阔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很多稍小的弹片甚至小口径炮弹,很有可能就会顺利地飞入司令塔内部,而遇不到任何阻挡。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

大东沟海战中,由林永升管带的“经远”与“致远”编在一队,曾与“定远”等军舰合击过日本军舰“比睿”、“赤城”,并因一度准备向“比睿”发起跳帮作战而闻名。与同队姊妹舰“致远”的管带邓世昌一样,福建侯官人林永升也异常刚烈,海战开始前即下令撤除各舱口木梯,以示誓死作战。“致远”舰沉没后不久,“经远”舰也曾主动出阵向日本第一游击队挑战,在激烈的交火中,司令塔观察口可能被击中,林永升头部中弹,不幸殉国,“突中炮弹、脑裂阵亡”。

由于“济远”、“广甲”逃离战场,孤处左翼,舰体受创,且管带阵亡的“经远”舰,在帮带大副陈荣的指挥下也转舵退出战场,意在随众到浅水区自救,但是“济远”、“广甲”与“靖远”、“来远”等友舰的离去,使得单枪匹马的“经远”很快陷入了一场残酷程度极为罕见的恶战中。

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追击“经远”的过程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居然又出现了编队混乱。不清楚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和“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的具体用意为何,事实上“吉野”竟在1630分突然自行将航速提高到15节,卖弄起她世界第一快舰的优势,甩开一游后续的“高千穗”等3舰,单枪匹马去挑战“经远”了。“高千穗”舰上,舰长野村贞海军大佐与大副二副们面面相觑,随即有点气极败坏地加大速度急追“吉野”,有些莫明其妙的“秋津洲”、“浪速”随即也加速跟上“高千穗”,第一游击队在“吉野”与后续三舰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真空。“吉野”的高航速对于“经远”而言,几乎是无法超越脱离的,十几分钟后,1648分,旗舰“吉野”已经从“经远”的左后方逼近,在33002500米的距离上连续射击,并不断修正诸元,装备有武式测距仪的“吉野”,在火炮测距上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逼近到距离“经远”1800米时,“吉野”开始猛烈射击,因为距离很近,这一时段的火炮命中率应该相当之高。“‘吉野’于三千三百乃至二千五百米距离进行试射,此后逼近至一千八百米距离开始痛击”(《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丰岛海战的炮火中成长起来日本第一游击队可以说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中装备最新,最富有战斗经验的单位,“秋津洲”舰舰长上村彦之丞、“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狼也是日本海军中有名的骁将,这样的一个“杀手”群体与受创的“经远”显然在实力上不成对比。

1648分至1703分的15分钟时间内,“经远”舰可能遭到了仅次于与“定远”、“镇远”遭受到的高烈度打击,然而“经远”的防护力毕竟不及真正的铁甲舰,1703分,灾难发生了。据坪井航三的参谋釜屋忠道海军大尉记载,在“吉野”疯狂的炮击中,“经远”左舷的水线带装甲被击中,中弹部位刚好在装甲带的拼合处,装甲带立刻发生破裂及至部分脱落,“吉野”舰上甚至可以看到了“经远”舰裸露出来的钢梁肋骨!很快下濑火药炮弹又在“经远”的主甲板上造成了23处火灾,全舰被大火围困,浓烟滚滚,海水从水线带装甲的裂口大量涌入“经远”舰内,舰体无可挽回地向左发生着倾斜。“经远”舰的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都身先士卒,冲到敌弹萃集的主甲板上指挥救火抢险,一颗弹片击中了年仅32岁的陈京莹。

闽江之畔的福州城内,有一双白发苍苍的老父母正在展读儿子寄来的一份家书,而他们的爱子已经在千里之外的大东沟畔为国捐躯了。“父亲大人福安!敬禀者,兹接中堂来电,召全军明日下午一点赴高(高丽),未知何故。然总存一死而已。儿幼蒙朝廷造就,授以守备,今年大阅,又保补用都司,并赏戴花翎,沐国恩不可谓之不厚矣!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父亲大人年将古稀,若遭此事,格外悲伤,儿固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儿京莹又禀”

眼看着势将不支的“经远”,“吉野”舰舰长河原要一竟然下达了鱼雷攻击的命令,在这次海战中这对日本海军而言无疑是破天荒的。河原要一为什么如此急不可耐地要击沉“经远”,原因就在他的身后,他要领先在一游其他三艘军舰到来前取得战果,不愿意将功绩与旁人分享。然后1705分正当“吉野”舰鱼雷长村上格一海军大尉指挥准备鱼雷射击时,气喘吁吁的“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军舰追赶了上来,立刻对“经远”发炮开火,此刻起,“经远”击沉的功劳就是一游而非“吉野”一舰了,从之后的情况看,河原要一似乎是有些懊丧地撤销了鱼雷攻击命令。有关第一游击队出现的这次编队混乱,战后坪井航三在海战报告中做了刻意的遮掩,以致于很多研究者产生了是一游在始终追击“经远”的印象,而没有注意到日本联合舰队内部为了抢功争先而出现的丑态。


经远”号巡洋舰正在抵抗第一游击队的攻击。照片在“吉野”号巡洋舰上拍摄,照片的左边可以看见海岸山脉。

一游四舰开始一刻不停地炮击,早已成了熊熊火海的“经远”舰不断地向左倾斜,高级军官或指挥御敌、或指挥救火,前仆后继,纷纷殉国。轮机舱里,已经没有任何生还希望的官兵们还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副陈荣则在司令塔竭力驾驶自己的战舰往东北方向的浅水区运动自救,然而一切已经成了定局。1725分,连续遭受了半个多小时饱和炮击的“经远”再也无法支撑,舰体向左侧不断倾斜,右侧舰底的螺旋桨渐渐露出了水面,军舰的侧倾逐渐到达可怕的90度,而日本军舰的炮火还在不断地倾注到“经远”上,舰首部位燃起了更大的火灾。4分钟后,“经远”向左侧翻转,倾覆到了海中……北洋海军此战损失了第四艘战舰。

“不久,‘经远’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的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纷纷鼓掌,大喊‘万岁’……”(“釜屋司令官参谋黄海战记摘要”《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日本海军军人之所以如此的颠狂,因为他们认为“经远”属于铁甲舰,击沉一艘铁甲舰无疑有太大的成就感了。

“经远”舰沉没后,全舰官兵仅16人获救,大幅陈荣在军舰沉没前的一刻蹈海自尽。大东沟海战中,“经远”舰阵亡官兵能够统计到姓名的记有: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大副李联芬、二副陈京莹、韩锦、三副陈步瀛、李在汉、总管轮孙姜、大管轮卢金、陈金镛、二管轮陈应虞、刘昭亮、三管轮王举贤、高来、候补副枪炮教习孙海鳌、枪炮教习陈恩照、江友仁、正炮弁任齐德、陈书、炮弁万玉宾、万其昌、傅嘉山、副炮弁任升灿、水手总头目李在灿、水勇头目张绥、正头目朱国平、任金仁、鱼雷勇目张文藻、副头目任金荣、任新銮、舱面副头目任俤、管旗邵长振、管舱张阿森、一等水勇徐继昌、任成标、二等水勇任玉秋、三等水勇任勃、水勇邹允魁、吴世昌、张长胜、陈丕喜、邵发兴、张祥琛、张信、陈启植、袁福禄、黄新品、任信标、管油高木火、一等升火林瑞安、二等升火李在铨、升火邵黎、张祥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