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的发小之一林博川来大连了,见面后共同回忆了一下,7年没见面了,大家还是老样子,禀性都未改变,但是,骨子里多了历经7年沧桑岁月磨炼后留下的几分沉稳和淡定。
发小22日刚在老家完的婚,喜悦和疲惫都写在脸上了,他的爱人张璐一见如故,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他的岳父母和他爱人的姐姐、大舅和大姨。我请我的岳父母作陪,就像家宴一样,大家一起吃顿便饭。席间,老人们畅饮,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老朋友之间叙叙旧,感慨万千。叙谈中方知,发小的家里兄弟姊妹共四人,她的爱人姊妹两人,都不是独生子女;他只比我小一岁,福份不浅啊!我认为:其中最大的福份便是“养老”担子轻!
在中国,7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独生子女在一起组成家庭,不久的将来会面临两口人赡养四位老人的局面,加上一个或者两个孩子,我们在不久的未来,将是中国历史上负担最重的一代中年人,貌似利国利民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看来,似乎已经酿成了我们将来的悲剧。
不过,凡事都是祸福相依,独生子女家庭的物资基础相对坚实些,父辈一生辛苦累积的财富最后都要移交到我们的手里,这是父辈所没有享受到的,因为他们大多白手起家。我们缺的是精力,足够应付4+1/2的精力,一想到这儿,我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即便父母信誓旦旦地说:将来去养老院,不给子女添麻烦。但是,养老院就能彻底解决我们的隐忧吗?君不见现在的养老设施和服务人员素质,落后程度远超你我的想象之外,社会养老在现在看来,远不能给我们吃上定心丸。居家养老怎么样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人和年轻人的天然代沟决定着这一方法执行困难。发小的到来,让我在对比中再次提出了养老问题,当然包括我们自身的养老问题,近几年观察左右和自身家庭,在对比中我发现,问题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得到近乎圆满的解决。中国人口政策就暂且不谈了。
首先,保持家庭和谐稳定。父辈的人往往家庭规模庞大,兄弟姊妹都很多,如果兄弟姊妹间处理好财产分割和赡养老人的问题,他们的感情往往都能够相处融洽,在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下,有个大事小情儿,大家彼此相互照应,能大大减少对自己子女和社会养老资源的倚重。
其次,朋友多,感情稳定深厚。交朋友,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年轻的时候多交知心朋友,老年的时候生活更加不会孤独,除了老伴儿的陪伴,还会有老友的亲切问候和关怀,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起搞搞活动,散散心,其乐融融。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本来就是独生子女,没有亲兄弟姊妹,表(堂)兄弟姊妹比之上辈少的可怜,朋友的日积月累,精益求精,将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永远的财富,能够大大减轻我们(精力不足应付4+1/2)的负担。
最后,爱好多,有一定的文华修养。比较现在的老人,我发现,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且爱好广泛的老人再多也好养。没有爱好,特别是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老人,再少也难伺候。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赡养老人并不是儿女单方面孝顺与否就可以决定做好做坏的事儿,老人的素质同样重要。爱好多的老人日子过的较为充实,心情和身体健康容易调节,修养再高一点儿的话,完全可以为第三代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老人们自己的养老问题也自我救赎了。爱好少的老人,闲暇多而孤独,老伴儿如果不在了,就更显孤寂,自己的修养再不好,心情和身体健康都会大受影响,拖累子女不说,更谈不上对第三代的恩泽。所以,我强烈呼吁,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必须重视自身业余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文化层次的修养!
综述,人生的功课修行一生,美好的人生来自于自我不断的努力与超越。养老的问题看似困难,只要未雨绸缪,犹未晚矣,人生终将是美丽的结局。
朋友们见面了,感慨万千,聚少离多,快乐的时光一晃而过;爱人们在一起,亲密无间,或长或短,温馨的时光一晃而过;亲人们在一起,家长里短,或多或少,温暖的时光一晃而过……
无论你是我的朋友、爱人还是亲人,谢谢你一路上陪我走过。
谨以此文,烙印发小来连的短暂美好时光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再度感悟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