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战乱时期坚持编刊,笔耕不辍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年仅27岁的靳以被派定为抬棺人之一,护送到万国公墓。20年后的1956年,鲁迅先生的灵柩迁葬到虹口公园时,靳以又是护灵者之一。在靳以的个人相册里,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他曾这样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从此,我的肩上就总像负了一个重担,我时常提醒我自己,必须小心地迈步,走一条正路,不是为自己,为了和我一同负载重担的人,为了随在我们身后的比我们年轻的人。”
1938年,离开孤岛到重庆的靳以被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聘为国文系教授,年仅30岁的他在复旦教授中最年轻。同时他兼编重庆《国民公报》的文艺副刊《文群》。但不久他又被当局无理解聘,被迫到福建永安附近的福建师专任教。就在这穷乡僻壤的小山村,他还继续编辑《文群》,使《文群》坚持了四年多,出了五百多期,巴金、艾芜、曹禺、胡风、艾青、何其芳、臧克家、陈荒煤、刘白羽、萧红等一大批名家的作品出现在这小小的版面上。
靳以在福建还接替王西彦编辑《现代文艺》等杂志。1944年复旦大学校长换人,靳以重回复旦执教,并积极参加民主进步活动。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随校迁回上海,任国文系主任,并编辑《大公报·星期文艺》,还与叶圣陶、楼适夷、梅林等合编《中国作家》。由于靳以积极参加民主进步活动,担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缪司社”的指导老师,保护进步学生,还是护校的“教授会”的负责人之一(另两人为张志让、陈望道),因此而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视为眼中钉,列入黑名单。
这一时期的靳以在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繁忙的编辑、教学之余,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4本(《洪流》、《遥远的城》、《众神》、《生存》),中篇小说《春草》,长篇小说《前夕》(1-4部),散文集5本(《雾及其它》、《红烛》、《鸟树小集》、《沉默的果实》、《血与火花》、《人世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