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贾永秀母亲齐秀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34250839
本馆由[ 贾陆英 ]创建于2013年03月20日

父亲的自传摘抄(参加工作前)

发布时间:2013-03-21 15:47:26      发布人: 贾陆英
我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四岁时家中出了一件不幸大事——我的祖父因反抗本村地主被打死。为报仇雪恨,我的父亲与地主打了四年官司,但由于处在封建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钱的人无理也有理,无钱的人有理也无理,金钱是万能的。结果,由县而府、由府而省,花了许多钱,消费了四年时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落了个人财两空。因此,家中更加贫困了。 九岁时家中有祖母、父亲、母亲、叔父、妹妹、我共六口人,七、八亩地,十来间房(这个情况一直继续到土改前),再加连年灾荒,生活极端困难。但父亲希望我长大后能够报仇雪恨,将我送到本村小学,半耕半读。 十六岁时父亲忍受着极大困难,又让我考入了县高小。这时正是大革命时期,除一般课程外,学了些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等改良主义学说(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学说——编著者注),但我在当时仍拥护这种理论,认为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情绪很高。 十七岁时(民国十七年)因晋奉战争而停学回家,第二年战争停止开学时家中经济实在困难未能及时复学,父亲思想上起着激烈的斗争:让我念吧,没有钱;不让我念吧,连张文凭也没取上,白花了钱。最后在各方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十九岁时复了学,二十岁上毕了业。不幸得很,毕业后父亲正害大病,三年没有起床,家中没人劳动,我只好种地度日。 二十四、五岁时,父亲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我便一心想出外找个事情干,感到受苦(种地)没有什么前途和出息,最高的希望计划当个小学教员,既能养家,又有地位。但一切权柄都在我的敌人——地主阶级手中操纵着,很怕我有了权势出了头。因此碰了几个地方,都由于他们的破坏而失败。后又计划学经商,在石家庄找了个小饭馆,一面当店员,一面兼记账,每月除吃外四块白洋。去后干了四十天,因忍受不了经理的打骂而告辞。 次年,一九三七年春,来到太原找工作,托亲求友费了许多周折,找到山西绥靖公署当公役,每月可得八、九块白洋。当时自己幼稚无知,不知公役是什么,去后问了问同行,才知道是给人家打扫房院的奴隶,觉着干这事太丢人了,因此只住了一夜就离开了。后来见到街上贴着一张广告,兵工厂招考厂警,我便去投考了,但检查身体后说:“身材短,不够格”,又碰了一鼻子灰。这时思想包袱很沉重,回家吧,一来没路费,二来太丢人,一个高小学生连个工作也找不下。便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再混个时期。后无办法到了烟草公司当临时工,计划一面暂时维持生活,一面等着找合适工作。结果干了六个月事变了,日本帝国主义快打到石家庄的时候,家中来信催我速返,便回了家,过起了“逃反”种地的生活。 这就是我在参加革命前的主要经历和思想变化。总的特点是,在积极“找出路”的思想支配下,到处奔波,到处碰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