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翊汉艺术轶事
自学成才
“我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学习,而是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靠自学成才的。”这是薛老生前的心声。
薛翊汉是部队长期培养靠自学成才的画家,他为人谦虚谨慎,严于要求自己,在同行中,他总是不耻下问,主动求教,博取众长,不断充实自己。无论是对待美术组内的同事或是对待来自地方的画家,他都会抓住机会向别人学习,他还通过与别人合作的方式,在创作实践中学习。上世纪50年代,他与张征众同志合作的版画《渔港上的欢呼》、《新战士来到海防前哨》、《过去的荒岛》获得同行们的好评,受到美术界的关注。通过这样的合作,他积累了创作上的经验,后来创作的套色麻胶版画《海上雄鹰》被编入《广东美术作品集》,更是引起美术界的瞩目。
走到哪,画到哪
薛翊汉一生都离不开创作版画,非常热爱艺术创作,从1958年的第一幅作品到2008年12月的最后一幅作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如春花般绚烂。薛老离不开画画,他突然辞别人间的那一刻,手里还是握着画笔。
“他很热爱版画,走到哪,画到哪。”朱阿姨的弟弟告诉我们,“年轻时,我在旁边玩,他就在旁边画画,画得是那么自然逼真。”
1986年转业到珠海后,薛翊汉更是醉心创作。为了弥补香港回归时未能及时献礼之情,他奋力创作了版画——《澳门风采》,作为迎接澳门回归的献礼。薛翊汉为了这套风采版画,几乎走遍了整个澳门。艺术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澳门风采》被纳入“澳门宣传周”活动内容之一,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展,何厚铧观展后,握住他的手,连连赞叹了不得,薛翊汉先生和何厚铧的照片现在也摆放在纪念馆里。
为了响应珠海市委建设美丽珠海的号召,薛翊汉2008年画了十几二十幅画,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那时,薛老已是花甲之年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九州岛,也是其中之一。
“珠海博物馆会把它们收藏起来,成立一个薛翊汉美术馆,到时我们会把这些作品捐给珠海市。”朱伟英女士向我们讲述。
自制版画印刷机
在薛翊汉纪念馆的大厅里,摆放着一架版画印刷机,分外显眼,而这个机器却有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版画创作不同于国画,它以刀代笔、以版代纸,然后通过拓印成为版画作品。薛翊汉在版上雕好一幅画,要20天左右,印好一幅画,则需要一个星期。“五六十年代画版画要用勺子背在版上不停地磨,磨一幅画要一两个月,澳门回归要40多幅画,一年两年要做出来,怎么办呢?”朱伟英女士拿着一个勺子在我们面前比划着,她回忆说,1997年,薛老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版画印刷机的使用方法,他记下尺寸和图纸,去珠海前山找了一个老师傅依照图纸上机器的规格和要求用铁板一起制造了出来。
“平时家里水管、锯子之类的什么都有,他天生就是木工吧。”朱伟英女士笑着对我们说。过去手工打磨一幅画要半天时间,现在机器上用手摇滚轴一滚,画马上就出来了,一天可以印几十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