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朝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3495042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10年09月10日

伍廷芳伍朝枢:近代杰出的“父子档”外交家

发布时间:2010-09-10 16:06:1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晶报记者 李 跃

  引言

  无论是伍廷芳上书清帝建议废除凌迟等酷刑,“为中国刑法开新纪元”;还是伍朝枢70多年前即生规划建设边区乃至特区之志,都让人感叹于他们超越时代的惊人远见。伍氏两父子,“民国两柱石”,这两个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重要人物,没有理由在今天淡出我们的视野。

  1911年,伍廷芳不顾年老体衰,选择复出“反戈”。他倡议清帝退位,并被推选为南北议和的代表,成功促使清帝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他“华丽转身”,选择追随孙中山,与历史同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伍朝枢等中国代表顶着日本扬言出兵等国际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周末的广州越秀山游人如织,几经周折,在一位晨练老者的指引下,记者在中山纪念碑附近找到了树木掩映之下的伍氏父子墓园。岁月滔滔,这两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这一对杰出的“父子档”外交家、法学家,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了。

  伍廷芳墓旁有伍廷芳塑像,伍氏塑像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神态安详地端坐于沙发上,基座上刻着“李金发造”。李金发,当时广东最出名的雕塑家,亦是现代著名诗人。左侧是伍朝枢墓。孙中山为伍廷芳题写的千言墓志铭立于中间:“公姓伍氏,讳廷芳,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县人……知公弥深,敬公弥笃,谨揭其生平志事关系国家之大者,以告天下后世,俾知所楷模焉。”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原首席教授段云章说:“孙中山为人题写‘××之墓’的墓碑已很少,像为伍廷芳亲自写千字以上的长篇墓志铭就更为罕见。”

  伍廷芳曾一个人顶着大清国外交的半个天下,伍朝枢也曾驰誉国际外交界及国内政坛。伍廷芳、伍朝枢父子身处一个历史巨变交汇的苦难年代——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袁世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旧时代夕照犹存,新时代曙光未露。风云际会,伍氏父子正是站在这历史的湍流之上,成就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

  空无一人的伍氏父子墓园极安静,除了间歇的鸟鸣,尘世的嘈杂声似乎隔得很远。这样的情境适合追思先贤。让我们拭去堆积在时间之镜上的历史灰尘,寻找、端详一个时代和一些人远去的背影。

  伍廷芳开中国刑法新纪元

  1842年7月30日(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伍廷芳出生于新加坡。1845年,伍廷芳的父亲伍社常在远赴南洋谋生多年后,携家眷返回广州芳村定居——记者多方查找,如今在芳村已经找不到伍家的故居了。

  伍父希望刚刚3岁的廷芳由塾师授举子业,以光辉门庭。未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许多士人学子抛弃了中试做官的道路而另谋前程。14岁那年,伍廷芳赴港求学。

  伍廷芳毕业后并未如同学那样去做牧师,而是去臬署,也就是高等法院担任翻译。这应该是伍廷芳法律人生的起点。据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编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记载,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日报《中外新报》就是伍廷芳和友人在这时创办的。伍廷芳生平创下了多个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第一:香港第一个华人大律师、第一个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个华人立法局议员等。

  法院译员是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但在翻译的过程中,伍廷芳初步接触到英美法审判制度,为其深深吸引,立志出国留学。伍廷劳的照片,头戴瓜皮帽,身穿长马褂,至少从外表上,看不出西学的痕迹,但他却是我国自费留学第一人。

  伍朝枢回忆,其父“年三十三,以为欲救国危,非赴欧美精研法学,举吾国典章制度之不适者,改弦耳更张之不可。爰出十年撙节所得,以为游学资,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华人之充外国律师者,以先严(对死去父亲的敬称)为第一人。”从广州到香港,从为科举读书到选择西学,伍廷芳的求学之路和严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粤人相似。

  1877年3月,伍廷芳从英国回到香港。5月18日,出任大律师。这期间,他为后人称颂的是,为体现法律文明,维护香港同胞利益,在他的抗争之下,最终促使香港废除了笞刑。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1905年4月,伍廷芳为什么会和清朝另一位修律大臣沈家本联合署名,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交《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请求从《大清刑律》中永远删除凌迟,结束“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历史,并废除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缩小“缘坐”范围,把充军、流放、徒刑酌情改为习工艺、服劳役,禁止沿用站笼、枷号、挺棍、老虎櫈、天平架等刑具;并规定满汉刑律划一。这是现代法理与古代酷刑传统的第一次较量,时人推崇伍廷芳为“中国刑法开新纪元”。

  出使欧美撰东西文明比照集

  1882年,伍廷芳接受清政府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邀请,入其幕府,开始了自己办洋务、斡旋外交场的生涯。

  伍廷芳协助李鸿章先后参与多项外交谈判活动,比如参与中法和约、马关条约等的商议。1896年奉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等国,尤以在美国的时间为长。《一个东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国》就是伍廷芳根据他对美国社会长期的观察,及对中西文化的细心剖析,撰写而成的一部东西文明比照集。他丝毫不因弱国之臣自卑,而是满怀通达、宽容的人文情怀,力主中美两国彼此吸纳对方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伍廷芳对待中西文化的这种理性姿态对我们仍不无启示。

  1905年,美国刚刚通过排华法案,墨西哥随后亦宣布跟随。当时,伍廷芳曾为了这件事在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不断游走斡旋,以解决危机。

  伍廷芳口才绝佳,有一则秩闻可以佐证:一次,在出使美国时,有个美国贵妇人听了他的妙论,心花怒放,跑上前来与他握手,并说:“我真是十分佩服。我决定把我的爱犬改名为‘伍廷芳’以志纪念。”伍廷芳回答:“很好,很好。那么,您以后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

  追随孙中山与历史同行

  伍廷芳的名字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出现过,当时也就是作为南方代表参与主持1911年的南北和谈。在此之前,官至二品的伍廷芳已坚定地退出清政府的政治圈,闲居上海。此时的他虽然休闲度日,但“身老江湖,心悬廓庙”。

  武昌起义之后,历史再次选择了伍廷芳。1911年,伍廷芳不顾年老体衰,选择复出“反戈”。他倡议清帝退位,并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电请各国驻华使节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他被推选为南北议和的代表,成功促使清帝退出历史舞台,以和平方式终结他曾为之效力的大清王朝。同一年的12月25日,孙中山来上海,在伍廷芳的寓所两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从此,伍廷芳成为孙中山得力助手。孙中山北伐期间,伍廷芳一度在穗代行总统之职,主持政务。正是这段经历,这样的“华丽转身”,令仕清20多年的伍廷芳不仅没有成为大清王朝的殉葬品,反而为他增加了人生的亮点。

  1922年,陈炯明叛变,企图拉拢伍廷芳父子反对孙中山。伍廷芳在如此危难的时刻,仍赶赴永丰舰会晤孙中山。当时伍廷芳已经81岁高龄,身体有疾,悲愤交集中遽然病逝。“弥留时,犹谆谆授公子朝枢以护法本末,昭示国人,无一语及家事。”

  伍朝枢英文优美折服洋人

  今人知道伍朝枢的恐怕更少了。但在当年,他的名字是经常和廖仲恺、谭延闿、胡汉民、孙科等人出现在一起的——孙中山成立大元帅府时,任命廖仲恺为财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长。

  伍朝枢幼年即受中国传统式教育,10岁时随任驻美国全权公使的父亲赴美,接受了完整的美式小学、中学教育;18岁返国,曾随著名学者沈凤楼治国学。20岁再度出国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因成绩优异而连获皇家法庭院奖学金及大学奖学金,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毕业,获法学士学位。

  伍朝枢中文根底过硬,英文更佳。1913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中华民国已成立一年有余,列强却仍持观望态度,不予承认。时任民国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会长的伍朝枢用英文撰写了长篇论文,援引国际公法、遍举列国承认的先例,经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后,在世界外交界影响巨大。他后来还曾用英文写作《英革命过程》、《中国建国大纲》等著作,用词之允当、语言之优美深为西方学者推崇,被誉为“中国的勒肯赫”——勒肯赫是英国历史上以文笔优美著称的法律名家。难怪孙中山曾如此赞誉:“中国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

  一改卑怯敢对列强说“不”

  伍朝枢一生主要成就在于外交领域。同为外交官,伍朝枢这一代外交官要比其父亲伍廷芳所处的时代幸运:

  伍廷芳、汪大燮等上辈精通西学之士早年要进入外交舞台,不仅需依附在李鸿章、张之洞等权臣的幕下,而且由于清廷节节败退,所签的条约多是割地赔款出卖主权的辱国之约。伍朝枢这一代外交官,已真正走向职业化,虽仍处弱国的劣势,但更大程度上有了作为外交官的尊严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伍朝枢与王正廷被选为南方政府全权代表,与北洋政府的陆征祥、顾维钧等代表一起竭诚合作,力争从日本手上收回原德国占山东的权益,但无奈国力太弱而被大国欺凌。最后,中国代表们顶着日本扬言出兵等国际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对列强说“不”,而且由于力争过程中有理有节,不仅没招致侵略,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1927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时,伍朝枢出任外交部长。面对列强把解决“南京事件”(大革命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轰击中有英、美、日、法等国的极少数侨民死伤)等作为承认南京政府的先决条件的要求,伍氏权衡利弊后认为,既然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外交政策,凡外国人因这些条约权利而产生的案件,不可轻率让步,故在他任外长的7个月中,“南京事件”始终未解决。

  三年后,伍出席海牙国际法编撰会议时,又重申上述主张,力主废除治外法权,虽当时因列强反对未获通过,却被后来国际法专家所援引。另外,当时1864年的中西(班牙)条约已到期,他照会西班牙驻华公使,宣布该条约期满自动失效。他在外交上所表现出的坚决果敢精神,与过去晚清及北洋政府的卑怯习气迥乎不同,开一时风气之先。

  上世纪30年代曾规划琼崖特别区 在内政处理方面,伍朝枢也展示了其过人的卓识远见。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他苦心调度,将查禁的烟馆、赌馆等腾出来作为工人宿舍,组织工人拓建马路,历时17个月的大罢工,他不仅解决了罢工工人生活问题,还使市政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他任广州市长一年多时间里,史称“规划市政,纲举目张”。

  1923年底孙中山在岭南大学视察,发表了一个著名论断——“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后来成为一种准则,众多的信奉者中包括伍朝枢。1931年,伍朝枢辞美国公使一职回粤,被任命广东省主席兼琼崖特别区行政长官。但他对省主席和稍后要任命他为司法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要职均不感兴趣,却对琼崖特别区长官一职情有独钟。

  其时,伍朝枢看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建设不易,而精英人才只集中于大都市,已生规划建设地方特区乃至边区之志。他雄心勃勃地组织起琼崖调查团,派下属到海南考察,并考察那里的资源、民情等,划分省区权限,规定公署组织,发出开办经费。不料还未莅任,即受到地方势力中的反对派阻挠、恫吓。其时时局动荡,群雄纷争,伍朝枢的特区梦最终未能成真。

  伍朝枢去世后蔡元培有挽联云:知宪法精义在保障民权以外交手腕废不平条约扬历多年党国勋劳真柱石;握使节美洲是家门旧事作公断海牙亦先德良模缵承弗替庄严堂构有光辉。蔡氏此联算是在对伍朝枢一生的盖棺定论,虽未提及其特区思想之萌芽,虽然彼时特区内涵(国民政府时期设置过不少特别行政区,设置原因各不相同,海南是为了“向建省过渡”而设立特别区的)与今天不尽相同,但联想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建设深圳等特区发端,进而影响、带动历史进程的事实,我们不得不佩服70多年前伍朝枢惊人的历史洞察力,也不能不感慨于历史不可深究的必然性。

  倏忽百年,多少风云雷电都消失在历史的云层中。如今,伍廷芳、伍朝枢的后人大都旅居海外,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曾提名洛杉矶高等法院华裔法官伍乔治,出任加利福尼亚州中区联邦法院法官。而伍乔治的曾祖父正是晚清驻美公使伍廷芳,祖父则是民国驻美大使伍朝枢。看来,伍氏家族的这种文化基因至今仍在顽强地遗传着。

  伍廷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改名廷芳。祖籍广东新会。

  1842年7月30日(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新加坡。字文爵,号秩庸,祖籍广东新会。

  1874年留学英国林肯法律学院,3年后获大律师资格,到香港任律师、法官。

  1896年任清政府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大臣。

  1902年回国,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并两次致函清廷,劝告清帝退位。

  1917年9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次年5月改任军政府七总裁之一,兼任外交和财政部长。

  1922年4月兼任广东省省长。6月16日陈炯明叛变,17日亲登永丰军舰与孙中山会晤,后愤而病发,卒于广州。

  □伍朝枢大事年表

  伍朝枢(1887-1934),字梯云,广东新会人,伍廷芳之子。

  1887年生于天津,幼年即受中国传统式教育。

  190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这一段留学生涯相当辉煌:因成绩优异而连获英皇家法庭院奖学金及大学奖学金。

  1918年广州护法军政府成立,伍朝枢任外交次长兼政府总务厅厅长。

  1927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伍朝枢出任外交部长。

  1931年,伍朝枢辞美国公使一职回粤,被任命广东省主席兼琼崖特别区行政长官。

  1934年,因病卒于香港,享年仅46岁。

  □记者手记

  伍廷芳所藏珍宝 后人悉数捐国家

  当记者打的赶到广州番禺沙湾镇紫坭村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地处珠三角的紫坭村仍然顽强地保留了一丝乡野气息,更难得的是,它还拥有一座由旧时乡绅宅院扩建而成的岭南园林宝墨园。当然,记者此行不是要揽园林之胜,而是打算寻访在那里筑室阶段性小居的英籍华人赵泰来老先生——他是伍廷芳的曾外孙,这是记者惟一能找到的接近伍氏近亲的线索了。

  遗憾的是,宝墨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赵泰来老先生日前已返英,何时回来不清楚。她建议记者先参观一下宝墨园里的赵泰来艺术宫。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赵泰来艺术宫的传奇来历——1979年,赵泰来接收了大姨妈在香港的遗产,除了价值数千万元的房产,还有放满两层楼的收藏品。终身未嫁的大姨妈还留给他一张藏宝图,告诉他伦敦郊外的另一处藏宝所在。在伦敦郊外的那个神秘庄园,赵泰来第一次进入那间尘封已久的地窖:那里堆放着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木箱,打开已经腐朽的箱盖,掀去上面稻草和棉花,里面全是价值难以估计的古书画、陶瓷、玉器、铜器……这些宝物大多是赵泰来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所珍藏。

  为了将上万件稀世珍宝运回祖国,赵泰来卖掉了伦敦的4处别墅,用卖别墅的钱把它们一一运回国内,并先后将它们捐献了出去——赵泰来艺术宫所陈列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赵泰来也因此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隔着玻璃柜,凝望着那一件件高大、古朴的青铜器,记者不由得感慨:伍廷芳毕生珍藏和他的人生轨迹一样,由国内而国外再到国内,最终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故土,与其说是一种天意,不如说是“一身而历二世”、深具家国情怀的伍廷芳的一种宿愿。

  □链接·同代撷英录

  沈家本

  沈家本(1840-1913) ,清末著名法学家。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1883年(光绪九年)考取进士,留任刑部。后历任直隶司主稿、奉天司正主稿兼秋审处坐办、律例馆帮办提调、知府、刑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侍郎、管理京师法律学堂事务大臣、资政院副总裁、袁世凯内阁司法大臣等职。

  由于长期主管司法工作,对中国历代法典和刑狱档案较为了解,明晰中国法律的发展变化和得失所在。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影响,并成为当时中国积极引进资本主义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八年,他和伍廷芳受命主持修订法律,总领修订法律馆。在担任修订法律馆大臣时,先后制定了《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法院编制法》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法规。

  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

  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11岁学制义文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904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

  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成为立宪派首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遂被袁世凯撤去都督之职。1922年投奔孙中山,再次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他的书法名满天下,享有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的美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