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与小颜巷
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在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中,终于来到了小颜巷。小颜巷的路面刚刚重铺过,巷子里的民房大多也修葺一新,但老街固有的古朴韵味犹存未减。炎炎烈日之下,小巷内一片寂静,越发透出这条小巷的仁礼厚重之感。在小颜巷里有一座崔铣祠,这是为纪念明代大儒崔铣所立。在祠堂门前,记者见到了崔铣的后人崔学海。崔学海告诉记者,崔铣祠堂前后共有三个院落,现在院里住的都是崔氏后人。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崔家成了当地大家族,粗略算算少说也有七八十口人,年龄最长的已近90岁,可喜的是家族内大多数人还都住在小颜巷。没有塑像的祠堂站在崔铣祠的头道门前,笔者看到门上的漆皮大多已经脱落,门梁也因年久失修出现裂纹。祠堂青砖青瓦,显得朴实无华,倒也符合崔铣的品行。只是院内有些凄败荒凉,实在令我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代名儒崔铣的祠堂。崔学海告诉记者:“很早之前,崔家的几位老人曾聚在一起,商议整修崔铣祠。当时祠的很多地方都漏雨,甚至一场大风就能刮翻祠堂,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危房,再不修肯定会塌。”为了这次重修,崔家的人专门找到文物部门商量此事,但由于诸多原因,重修计划没有如期实施。1998年,崔学海召集族人讨论修缮祠堂的事。一番商议之后,他们决定自己家族出钱重修崔铣祠。可巧的是,当时洛阳刚刚整修完白马寺,还剩下些余料。崔学海当即决定南下洛阳购料,随后又找来工匠,忙忙活活中总算把将要倒塌的祠堂稳固下来了. “重修祠堂一共花了好几万,那些料还都是青砖青瓦,要是用琉璃的就更贵了。”崔学海说,“不过祠堂修得还算及时。当年夏天就有一场暴风雨,半米粗的树都给连根拔了出来。祠堂要是不修,肯定顶不住这场风雨。”确实如此,笔者对那场风雨的印象也很深,按照祠堂当年的根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支撑的。偌大的祠堂内只有一幅崔铣的画像,显得空空荡荡。几百年来,为何崔氏后人不给崔铣立个泥塑像呢?崔学海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原来崔铣的泥像在“破四旧”时被毁了,当时在泥像腹中还发现三本古书。只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人敢把这些书收藏起来,崔家的老人为了不惹麻烦,就把书烧了。崔学海对此惋惜不已,一直说那三本书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过段时间,我们要重塑崔铣像。可是现在还有些难点,主要是他的面部,虽然我小的时候见过原来的泥像,可过了这么多年也记不大清楚了。”临出祠堂时,崔学海告诉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如今深深困扰着崔学海。1998年,他们重修了崔铣祠后,位于安阳县洪河屯乡的崔铣墓却被人给盗了,而且前后共被盗了三次。当时墓被盗后,崔学海进到墓室中,发现崔铣的墓室很大,更为奇异的是崔铣的尸体,尸体有些部位的皮肉还有弹性,被褥、寿衣也都很完整,但是屡次被盗让崔氏家族无可奈何。
寻根问祖三起三落志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