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汶浩忆在天堂的老师
十七年来,每当想起路遥老师和我在一起的情景,每当想起路遥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我的泪水就会情不自禁地洒落在衣襟……
我和路遥老师的认识,是在1989年的11月份。
那时,我正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大四,因为我非常喜欢读路遥的作品,再有半年就要毕业的我,准备写一篇关于路遥研究的论文。论文的题目,我都想好了,是《路遥的艺术世界初探》。在这篇论文中,我想对路遥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做一个理性总结,并企图从文化哲学的层面剖析一下路遥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心态。
论文动笔之前,我知道路遥在陕西省作协大院住着,就想去拜访一下他。但我的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因为路遥那个时候已经是中国文学界的大腕级人物,他是省作协副主席,知名度非常高,特别是他的在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当时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已经成了名扬华夏的大作家。他这样的大名人,肯见我这个普通的大四学生吗?我心里一直把不准。经过好几天的犹豫,最终我还是下定了决心,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骑着,来到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省作协家属院,一路打问着找到了路遥的家。
我摁了一下门铃,开门的是路遥的妻子林达女士。我进屋后,看见路遥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一根大葱,正吃得津津有味。见我进来,路遥把没有吃完的馒头和大葱放在茶几上的盘子里,指着沙发对我说:“坐,坐,不要客气。”他态度平和,满脸微笑,我的拘谨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并讲明了我的来意。接着,我就问他:“您的小说题材多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能不能就此谈一下您的想法?”路遥稍微思考了一下,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说:“我本人就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民和农村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也就总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现农民的生活命运和农村的现实情况。”我告诉他,他的长篇力作《平凡的世界》,我反复读了四遍,我还注意到当时许多评论家写的关于这本书的评论文章,对这部长篇小说的褒贬不一。我问他对此怎样看。路遥平静地说:“一部作品好不好,读者最有发言权。我相信某些评论家的眼力,但我更尊从读者的审判。这部小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以后,我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有8000多封,这说明读者是喜爱它的啊。”路遥说到这里,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接着从新时期文坛出现的种种思潮和创作现象谈起,由远及近,由别人谈到自己,特别是每当谈到生他养他的陕北黄土地的时候,他就很有激情,很有思想。
这次拜访,使我获得了研究路遥的第一手资料,也使我对路遥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这个人谦和、坦诚、平易近人。他像大山一样,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自身的风采。他是一条真正的陕北汉子啊。
从那以后,一来二往,我和路遥也就成了熟人。我们在一起谈天论地,谈古论今,他给我说他们陕北的家乡话,我给他讲我们在师大读书期间的轶闻趣事。这时,我才觉得路遥这个名扬华夏的知名人士,原来也和普通人一样喜欢交朋友,喜欢和朋友在一块山南海北地谝啊。怪不得有人说了一句名言: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到了1990年的3月份,我的论文终于写成了,题目就是《路遥的艺术世界初探》。我拿着这篇文章去找路遥,请他再帮我修改、审订一下。路遥读完我的论文以后,拿起钢笔,在我的论文中的“路遥从艺术上师承柳青,他要做一名柳青那样的文学家”这句话下面画了两道粗杠,并在旁边写着:“柳青是大师,我算什么?不宜这样写。”后来,我在定稿时候,就把这句话删去了。
如今,十七年时间过去了,我一直保留着那篇论文的底稿,路遥留在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虽然,我和路遥已经是阴阳相隔,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但每每睹物思人,一想起他的英年早逝,我就止不住悲从中来,止不住忍泣溅泪啊。
路遥,我的好师友,你在天堂还好吧?我说的这些话,你都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