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之后,还有这样一群人 (2)
路遥离去以后,文学创作渐渐步入了适者生存的崭新渠道,名家与名作也会成为名牌商品,一旦成名,身价百倍,这样作家会彻底摆脱穷苦的困境。以路遥的实力,他不难跃入这种行列与位置,但是命运没有给他这种机会,他带着种种遗憾与缺失离去。
路遥的遗憾也在提醒我们,现在的作家如何与商业化社会接轨,如何在实现文学梦想的同时不被生计所累,是很多作家困惑的问题,虽然有一部分作家兼写剧本、报告文学换取一定的稿酬,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这也是很多严肃作家所不愿涉猎的。在文学的腰不愿为斗米而折时,文学界应该思考作家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问题了。 (记者 狄蕊红)
援助之手来自四面八方
我就想为路遥
做点什么
捐助热线:029-88880000
昨日一大早,“救助路遥家人”的热线便响个不停。很多外地的人们在电话里急切地询问援助的方法,本地的医院、医生热心地要帮忙,而更多的援助之手来自于路遥的“粉丝”和无数普通民众无私的爱心。
“我曾去看过路遥的父母”
昨日第一位到报社来捐款的读者是路遥的忠实“粉丝”,今年45岁的刘建民将自己的捐款,连同另外两位同事的捐款一并交到我们手中,说起路遥,他很激动:“我这个人一辈子没追过什么明星,但我对路遥真是有深厚的感情,不光是我,还有我的两位同事,都是很热爱路遥的。路遥去世后,我们曾经去过他清涧的老家,也见到了他的父母。按理说一个大作家的家里总能比周围人好点吧,可他家里就是陕北窑洞,大炕,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他爸妈说起路遥很自豪,我们挺心酸的,当时就捐过款。这次从报纸上了解情况后,就来了。”刘建民每次说到路遥的名字,眼睛里就有泪光在闪动,他感慨地说:“我现在看路遥的书也常感动得掉眼泪,现在,只想为他做点什么……”还有一位军人,他说自己既不认识路遥家人,也没看过路遥的书,但从报纸上知道这个事情后,他决定把钱寄来,他很直率地说:“虽然力量不大,但帮点忙,献点爱心也是好的,希望他的家人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一位60多岁的老中医打来电话,他说:“我临床很多年,对于肝硬化等病有一些经验。和路遥也是老乡,现在知道了这个事,我就特别想帮他,虽然医生有很多,但经验不同,希望能献点爱心。”此外,陕西的部分医院也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免费救治路遥家人。
每读路遥 泪流满面
陕西省作协创联部许如珍昨日几乎没有离开过座位,因为读者的电话太多了,每有来电,他都仔细地记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送去400元钱,他来自路遥的家乡――陕北。他说,每读路遥的作品,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路遥真正写出了陕北人的艰苦和人性的坚强”,人到中年的他就是被作品中的自强精神鼓励,在以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令人意外的是,很多电话是从全国各地打来,北京、安徽、杭州、甘肃,很多人并没有见过路遥,但是路遥的作品都是他们年轻时记忆最深刻、影响人生最大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许如珍说:“我和路遥共事8年之久,我知道他的作品有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关注他家人的读者,都是路遥作品的受益者啊。”
23日,在华商网论坛上,有很多网友留言表示对路遥家人的关注和同情。一位大学生留言说:“虽然我现在没有经济来源,不能为路遥的弟弟做点什么,但我会在网上呼吁,让更多的人关注路遥家人的困境。这也算是对路遥的一种缅怀吧!”(记者 刘慧 狄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