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未知的路遥 3
贾平凹诚挚有言:“在陕西,将有两个人会长久,就是石鲁和路遥。”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中文系梁向阳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坛的大环境中,路遥也会长久的,因为无数的奋斗者、无数下层社会的人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温暖,找到奋斗的理由。”
曹谷溪回忆:“路遥是非常倔强的陕北后生,生活的贫困、前途的黯淡,让他产生了嫉恶如仇的动力与勇气。正因为一直弱小而卑微,所以路遥无比强烈地渴望强大,渴望出人头地、建功立业,渴望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写作《平凡的世界》期间,高建群陪同路遥去陕西黄陵煤矿体验生活,当有人围着高建群求教时,路遥多少显得有点不悦,“他觉得自己才是老大。”“王者意识”浓厚的路遥非常要强,他很在意自己在陕西作家群体中的排序。凭借作品成为陕西乃至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是路遥的追求。1982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经著名导演吴天明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初步奠定了路遥在陕西文坛当仁不让的领军地位。
1986年在西安召开过一个长篇小说创作促进会,会议由路遥倡议、发起并主持,包括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在内的陕西省知名作家悉数参加。从那以后,陕西省作家群体掀起了创作长篇小说的热潮。此种风潮的引领之下,《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匈奴》、《白鹿原》先后出版,在中国文坛搅起一阵“陕派”旋风。
闻频清楚地记得,路遥常说一句话,“人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好像足球运动员的临门一脚,哪怕把腿踢断,也要拼尽全力。”“当时,路遥正在写《平凡的世界》,这句话很能代表路遥的性格。”闻频说。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是路遥的挚友,据他回忆,“1986年的冬季,我陪路遥赶到北京,参加《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回到西安,路遥对白描说,“我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
“我说路遥脆弱,很多人都不相信。”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认为,“出身贫寒、家境凄凉,在路遥心中一度深藏着自卑。为了掩盖这种自卑,他把自己沉浸在文学创作的忘我之中,塑造了许多寄托个人诉求的硬汉形象。”通过自我奋斗,驱逐那些蛰伏内心浓烈如斯的自卑情绪,屈指算来,路遥用他的作品,奋争了20年之久。
1987年底的一天,在开往鲁迅文学院的公交车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导叶咏梅偶遇路遥:“这三年你怎么一点动静没有了?”路遥语气淡淡地说,“我的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刚刚出版,第二部也已杀青,正在创作第三部。”
“我太熟悉陕北那片黄土地了,路遥的小说真实而感人,我和路遥是同龄人,1975年我就认识路遥了,读他的作品,让我深有共鸣。路遥的小说《人生》在电台播放时就曾引发过轰动。”叶咏梅敏感地意识到,应该在电台播讲《平凡的世界》。于是,她找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索要了3本《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本送给台领导送审,另一本给了李野墨,这位已然显露风采的青年人刚刚播讲完长篇小说《新星》。李野墨连夜阅读,按捺不住激动给叶咏梅写了一封短信,要求播讲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