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6063
本馆由[ 花生壳壳]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黄土地的歌手

发布时间:2012-11-21 08:55:15      发布人: 花生壳壳

                                                                                        黄土地的歌手
  
                                                                               ——由莫言获奖想起路遥

                                                                            作者:  王 道
 
  这些日子,中国的文坛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奖的事像一枚石子投在文学界的湖里,泛起阵阵涟漪——在报刊和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使沉寂了许久的中国文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在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同时,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路遥,想起了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还有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他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当年刚刚复苏的文坛也曾引起过很大反响,如果他还在世,就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性格和盖世才华,定会给文坛投下一枚或数枚重磅炸弹——再次引起文坛的震动,可惜他英年早逝,给他自己的人生和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路遥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我一直感觉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像他以前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一样,一个人悄悄地躲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创作他的鸿篇巨制《祖国纪事》去了。因为这二十年来,每当我们读他的作品,仿佛他就坐在我们身边,用他那很有韵味的陕北话给我们讲述高加林、林巧珍、黄亚萍、孙少安、田润叶、孙少平、田晓霞、马建强的故事……
  
  路遥是我最喜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一代农村青年和成千上万的读者,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青年,他们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人生,从他塑造的人物身上汲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像牛一样劳作,向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短暂42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崇高而且辉煌;他的作品不多,却为文学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路遥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把他过继给延川的伯父,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极度的贫困中度过的,小时候不但吃不饱饭,而且连裤子都穿不起。上小学的时候,他在学校里受尽了歧视和侮辱。生活中的屈辱、贫困给他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但他没有怨天尤人,玩世不恭,自暴自弃,而是将人生的苦难作为生活的恩赐和馈赠,宽容大度地接受了下来,张开双臂去拥抱生活。这些苦难都成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汩汩不断地流淌在他的作品中,滋润着作品中人物的灵魂,形成了他文学语言刻画人物心灵的独特风格。不管是《杏树下》中的“我”、《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们身上都有路遥自己的影子。
  
  那段难忘的农村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使他的笔墨永远洒向那块广阔而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虽然贫瘠,但他却用农民一样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养育过他的土地,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着这块土地。只要你翻开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你就会发现,路遥不是用笔在写作,而是用心在写,用爱在写;他的语言就像陕北高原上的庄稼和小草一样朴实,富有生命力;像他家乡的洋芋檫檫、钱钱饭、羊肉面片一样风味独特,亲切感人。
  
  正由于他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作家,他始终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上用敏锐的目光审视生活,用同情、宽容去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特别是那些艰辛地生活在农村的广大人群以及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年轻人,给他们以最大的同情、理解、信任与支持。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路遥深爱着自己脚下的黄土地,他非常喜欢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路遥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血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所以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非常熟悉,关注尤为深切,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他说,“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深情地眷恋着自己脚下的土地;他是时代的歌手,用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讴歌着伟大的时代。正如他在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中所说的“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让读者爱不释手,之所以震撼人心,之所以20年过去了而长久不衰,给当代青年以鞭策、启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熟悉的七八十年代城乡“交叉地带”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对七八十年代中国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描写,对城乡在传统的文化.习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差异和冲突进行了关照和揭示,对农村生活中的陈规陋习给予了温和的批判与揭露,对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等农村青年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1975年到85年10年来的风云际会进行了史诗般的描写和反映。许多青年读者在迷茫中从他的作品里找到了突围的方向,在那个年代,路遥是农村青年的人生导师。
  
  在路遥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孙少平。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成功塑造的20世纪80年代“现代性”青年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世是卑微的,但他的内心是高贵的。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和奋斗精神。他不甘于被土地束缚,冲破农村保守、愚昧、封闭、落后的藩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独立开放进取的人生道路。在县城高中,他虽然吃着被戏称为“非洲”的高粱面黑馒头和清汤寡水的“三等菜”,贫困和饥饿不但没有压垮他的精神,而是让他的精神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他酷爱读书、知识丰富、眼界开阔、胸怀宽广、不卑不亢、思维敏捷、追求现代生活,有着保尔式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那怕在黄原当揽工汉的日子里,住在四面透风的工地的厂房里,他也不忘用对知识的追求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贫困学生、民办教师、揽工汉、煤矿工人,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满足于生活在父亲和大哥为他设计的生活框架里——在农村里像父辈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窝窝囊囊生活一辈子,而是要和命运奋争,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作为男人的独立人格和奋斗理想。但是我们从作品里看到,孙少平虽然摆脱了农村土地的束缚,但他的心以至他的整个人生又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时刻牵挂着生活在双水村的亲人,把每月打工挣来的血汗钱寄给父亲,念念不忘用自己的劳动得来的报酬给家里箍一眼在双水村最漂亮的窑洞,让老实巴交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在人前扬眉吐气。他的性格是倔强的,但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的精神又是独立的。它既摆脱了传统旧式农民自私、狭隘、偏见、保守的局限,又保留了农民憨厚、老实、善良、勤劳、质朴、宽容、忍让、坚韧不屈等优良品质——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在学校里,他救了他比较讨厌的跛腿女子侯玉英的命,又解了背叛他爱情的郝红梅的围;在揽工的日子里又将一名被工头长期霸占蹂躏的女子掏钱送回老家,在他和田晓霞罗曼蒂克的爱情神话幻灭之后,他拒绝了金秀的爱情而与师傅的遗孀惠英走到了一起……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不但是孙少平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农民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让人值得欣慰的是,在路遥离去的这2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已经不是过去封闭落后的农村,农民已经不是愚昧保守的农民,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路遥那时候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梦想已经成了我们追忆的史书。现在,许多农村青年外出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国家政策以及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为他们提供的机会与平台,许多人在城市安家落户,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实现了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那一代人的梦想。
  
  路遥用他饱蘸热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波澜起伏的壮阔图景,用他为文学殉道的献身精神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才华卓越的作家形象,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献身于文学事业,这是文学的幸事!
  
  今年的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20周年祭日,谨以此文献给我敬仰的作家路遥。
  
  2012年11月1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