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6627892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1月26日

从旧学转向新学

发布时间:2011-01-26 10:55:5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杜亚泉1873年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一个殷实家庭。他的父亲十分重视培养他读书,盼望他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也自幼勤奋好学,起初致力于训诂和清初大家之文。夏夜在庭院内围帐挑灯以读,冬日在屋内掩窗仅透一线光以读,废寝忘餐,常被人看成是痴子。
  杜亚泉的青年时期,正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当时举国上下,特别是知识界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思想浪潮十分高涨。怀有炽烈爱国心的杜亚泉,在维新变法思潮的激荡下,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道路。他的结论是旧学救不了中国,必须“翻然改志”,讲求实学以救世济民。有一段文字记叙了他的这一转变:
  “甲午之秋,中日战耗传至内地,予心知我国兵制之不足恃,而外患之将日益亟也。蹙然忧之时,方秋试将竣,见热心科名之士,辄忧喜狂遽,置国事若罔闻知,于是叹考据词章之汩人心性,而科举之误人身世也。”
  自是而后,他毅然违背父意,弃科举,自学数学,由中学转向西学。他阅读当时制造局翻译的科技书籍,觉得“天下万物之原理在是矣”。于是倾心研究,渐对西学产生浓厚兴趣。1898年,杜应蔡元培之邀,任绍兴中西学堂(今绍兴市第一中学前身)算学教员。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他学习的面极广,除理化外,还读了动植矿物以及医学等自然科学书籍。由于他自学能力特强,“虽无师,能自觅门径,得理化学之要领”。
  他曾经将物理化学的各种实验逐条录出,准备在教学之暇,携带器具药品,到市场、名胜等大众聚集之处作演说表演,使老百姓能“惊眩变化之奇妙,增长事物之智识,响慕学问之旨趣,藉以为开通风气之助”,认为这是“开民智之良法”。
  杜亚泉觉得仅藉译本研究学问,“如沟之无源,如丘之无脉”,必须直接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又认为在外国文化中,日本文化与中国相近,更值得学习。于是就与学堂同事延请日人讲授日文,不久就掌握了翻译日文的本领。从此便能更多更快地从日文书籍接触到西方科技知识和民主思想,科学与民主的意识在他脑中日益深入地扎下了根。
  据蔡元培回忆,杜亚泉虽专攻数理,头脑冷静,但探寻哲理、针砭社会之热忱,却也激不可遏。在中西学堂任职时,常在用膳时与别的教职员讨论国家大事。他和蔡元培往往偏于革新方面,他们提倡民权、女权,提倡物竞争存的进化论,与一些旧学精深但倾向保守的教员进行过多次辩论。终因龃龉之积累,致受袒护旧派的校董的警告,蔡愤而辞职,杜也相继离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