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赋诗宜兴祝英台
2003年5月18日,为考察非典期间江苏旅游业状况,省委书记*****同志在“英台故里”善卷洞视察时,指示宜兴方面要“挖掘地方文化,做好梁祝文章”。
2004年,国内外关注的“粱祝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申遗)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杭州、宁波、上虞、宜兴、济宁、驻马店等四省六地达成共识联合申报。这就是《梁祝文化申遗宜兴共识》,由宜兴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奕签署协议。这是一个一致对外的共识,并非一个文化研究的终结。“共识”强调的一点就是梁祝文化遗产是共同的“联合申遗”,更是各地梁祝文化研究和特点的展示,是各地梁祝文化遗存保护状况的检验。
2003年10月18日以来,宜兴有关梁祝文化方面的活动不断,且高潮迭起,亮点耀眼。在10月18日,在善卷风景区举行了“梁祝邮票首发式”。这是引起国内外注意的亮点,邮票是世界通行证,也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市邮政局和善卷洞功不可没。然后是由宜兴市政协文史委、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编的《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一书刊行。接着,2004年春,原档案局长汤虎君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与崔永元及宁波、济宁的代表讨沦梁祝文化。这是“宜兴梁祝”在全国强势媒体上的公开亮相,也是宜兴在强势媒体上争取到的“话语权”。北京电视台也有过“宜兴梁祝”的报道。5月中旬,宜兴善卷风景区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梁祝文化观蝶节”,彩蝶飞舞,进一步掀起了高潮。
所以,我认为“联合申遗”应该是梁祝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而宜兴的研究一直是很有特点的。我重新提出“为什么说祝英台是宜兴人”这一问题,是我认为宜兴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讨,因为这是宜兴研究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我认为,现在宜兴的研究已经分成了几个流派,而且各有代表人物。如“文化派”,主要研究梁祝文化的流传,思想意义,以及为什么宜兴是流传的一个以祝英台为主线的梁祝故事等。其次是“考据派”,他们就像“红学”中的“索引派”,主要研究梁山伯是宜兴哪里人,祝英台是宜兴哪喂人?以及有关的依据等。还有“比较文学派”,主要研究各地梁祝故事、梁祝文化的异同,以及特点等。
研究梁祝文化,有两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那就是:“梁祝”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他们又是哪里人?宁波方面正是因为发现了“梁山伯”墓,并出土了相关遗物,使得“流传的历史”,变成了“历史的流传”。而有些我认为应该说是人物原型,因为梁山伯是哪里人?历史上也有几种说法,有说是吴郡人、会稽人、鄞县人等。现在据说还发现了梁山伯遗骨,不只是在哪里发现的?怎么就会肯定这是“梁山伯”呢?为什么说祝英台是宜兴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按崔永元提出的三条:“文献记载、历史遗存、民间传说”为标准,宜兴都能找到一定的根据。古籍记载,宜兴县志,古人诗文等记载很多。历史遗存,在善卷洞等地方,现在仍可以看到。祝英台故宅建的善权寺,祝英台读书处、碧鲜庵、琴剑冢等。还有“祝陵”,这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祝英台的墓,“祝陵”这地名也有一千几百年了。因为祝英台受到过朝廷的封赠,所以她的墓可以称“陵”。祝英台在宜兴有家,有读书的地方,有墓,古代《宜兴县志》中都有明确记载,你能说她不是宜兴人吗!民间传说就更多了,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而各界各地一致公认的就是“化蝶”一节只有宜兴有,这是梁祝故事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精华部分。
我认为说祝英台是宜兴人,符合历史的大背景。历史上“祝姓”是生活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大族。在西晋末年,因为战乱,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祝家就从中原地区来到江南,聚居“祝家庄”。祝英台的个性,可以说既有北方姑娘的刚烈,又有江南姑娘的聪慧和柔情似水。我曾想寻访祝氏后人,或“祝氏家谱”,在收集口碑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祝姓一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在祝陵一带,在宜兴就很少了。
许多学者或研究者都认为,根据史料记载,完整的梁祝故事是在宜兴形成的。形成梁祝故事的时间主要在明、清之际。如山东济宁为什么会有梁祝传说,明代宜兴人许大就有诗:“女慕天下士,游学齐鲁问。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宜兴县志》中有清中期的邵金彪写的:‘祝英台小传”,这里面说“祝英台,上虞富家女。”可见,梁祝故事的源头原来在宜兴。我就不需要从逻辑关系上去推论了,“梁祝梁祝”,既然梁山伯确有其人,那么祝英台也一定确有其人。《上虞县志》里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最后一部《上虞县志》是宜兴人徐致靖编撰的。徐致靖是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人,他曾应康有为之邀寓居杭州,《上虞县志》是他晚年的主要著作。宜兴与上虞他都了解,也可从这方面研究。
中国现代溶洞旅游的开创者储南强先生在解放前曾经寻访过《上虞县志》和有关人士。当时他老人家为了在善卷洞恢复“英台阁”、“祝英台读书处”等旧迹,也对梁祝作过一番研究考证。他也认为祝英台是宜兴人吧,所以请著名民间雕塑家蒋晓云为祝英台造像,重修英台阁,恢复琴剑冢,读书处、蝶亭等建筑。宜兴肯定是祝英台的故乡,宜兴贯穿了一个以祝英台为主要艺术形象的故事。民间故事,它必定有一个产生、流传、发展、融合的不断再创造的过程。不管怎么说,宜兴是留有祝英台遗迹最多、最古的地方之一。梁祝故事,扣,最具浪漫色彩的,最富想像力的,也是最绚丽的篇章是.“化蝶”一章,也只有在宜兴才会形成。这不是偶然的。我认为,作为文化研究,应该容忍别人说“梁祝”是哪里哪里人,只要不是商业炒作。因为,到底是哪里人,与“梁祝文化”的思想意义相比,已不显得那么重要。也许,这就是达成共同“申遗”共识的基础,因为这都是中华文化之光。1960年,《人民日报》总编辑,“三家村”的邓拓同志曾到善卷洞游览,他看到宜兴有祝英台琴剑冢、祝陵、碧鲜庵、祝英台读书处、英台阁等这么多遗迹,“旧县志”上还有记载,有感于宜兴的梁祝故事,也为祝英台一哭,曾赋诗一首,今录于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普天儿女哭英台,泪尽相思百代哀。琴剑沉埋心不死,千年封建化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