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祥将军
我见到了老将军,他今年已经95岁高龄,满头银发,神采奕奕,身体依然硬朗。他的住处是个单门独院的三层小楼,他把自己的卧室安排在三楼,每天扶着楼梯上上下下。早上,他一般五点来钟起床,然后到自家院子里走五圈,锻炼腿脚四肢。他思维清晰,谈吐流畅。从1933年他参加红军,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西南战役,到抗美援朝的金城反击战,这些珍贵的革命经历,在他的脑海里早已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次在福州,我们一共呆了四天,每天我最喜欢听将军讲他亲历的故事,讲他跟着共产党的革命经历。那段红色记忆确实很感人,而且一直在鼓舞着激励着我们几代人。受到红色革命经历的浸染,我仿佛正置身于那个轰轰烈烈充满革命热情的年代,近距离感受将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的革命热情,为国为民的思想正气,以及作为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1933年5月,中央红军在江西苏区“扩红”。由于将军出生中农家庭,部队不肯接收他,他东奔西跑求人说情,才如愿以偿当上了红军(他当时带了本村的七个弟兄参加红军,到解放后只剩下他一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软磨硬泡才当上红军的”。其实将军当时家境并不好,他15岁时失去了父亲,一家老小全靠母亲勤劳的双手整天没日没夜地干活。
1936年,在甘肃境内的龙家源战役中,一颗子弹从他左肩打进去右肩飞出来,肺部受伤,血流不止,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后来,一位排长发现了他,经过简单包扎后,命令通信员将他从战场上背下来,转移到后方红军医院抢救。他身上至今留下了残疾,右手只能抬个半高,吃饭写字都用左手。将军说:“我的生命是战友用深情换来的,也是群众用担架抬回来的。”
将军这一生历尽艰辛。他说:“在长征中,我的工作是负责部队的宿营报告和传达次日出发时间等。责任重大,掌握保管着团里的作战机密,上级的电令文件,还有公章及战斗枪械,每打完一仗,我都要及时将下面报来的资料分类统计报告给首长,经常饿着肚子跑来跑去。部队行军极为艰苦。山路弯弯,陡峭不平,我曾磨破两双胶底鞋,脚上起血泡是经常的事情,往往是擦点药之后又继续前进。”长征途中的行军是很艰苦的,有时几天几夜合不上眼,身心疲惫,走几步又停下,战士们一个靠着一个像蚂蚁搬家般地向前挪动。有一天晚上,在贵州境内的深山中,将军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突然踉跄了一下,感觉身子直往下滑,紧跟在身后的同志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的腰带将他拉了回来,惊醒后的将军往脚下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自己就站在悬崖边上。
将军是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战士,在他身上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先后担任过成都军区政委、四川省委书记、福州军区顾问。尽管如此,他从不会为自己的亲属、亲戚、朋友捞什么好处。交谈中,我说:“人都喜欢依靠。小时候依靠父母,老人依靠儿女;打工做生意希望有亲人朋友作依靠。有依靠的感觉就是顺风顺水。”将军笑了笑说:“我这房子是国家帮我盖的,国家对我很好,我还有三个工作人员,我现在过得很好,我没有为国家贡献什么。”他还说:“这次四川大地震伤亡很大,你做了什么?”我当时有些惊诧,忙说:“我们单位组织统一向灾区人民捐了款。”他说:“这是对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不求做大官,但要立志做大事。不能做给国家增添负担的事情。”在将军家里,我时刻感受到一个老将军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感受到老将军的拳拳爱国之心。
怀着满腔敬意,我们从将军家出来,太阳西斜,我们大阔步地在铺满金色阳光的大道上前行,同时,默默地祈祷,祝福将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