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
九恩公字君惠,生于民国十八年岁次巳已年农历十二月廿一日戍时,即公元一九三零年元月二十日晚八时。
唯恩公自母腹落地,即多灾多难。因母久病,患肺结核病多年。那时社会医学落后,类似大病,无有良药。久而
久之,体形虚弱。根本死力乳哺婴儿。且父老家贫人口众多。从小先天不足;曾雇佣乳娘喂养,但雇外人乳养不
尽心,轮换几个仍不能回色。所以,父母无奈,只好送托亲族家哺养。两个月后,因托养家卫生不好,幼孩头面
俱染严重毒疮。腐臭不堪。生父见状,痛哭不已。急抱回治疗。一面购买牛奶等物哺养。到年六岁时,即一九三
四年,生母病亡。七岁时上了小学,计有四年。之后,因家庭贫困,难于生计。因此停学,在家助农。到了十九
岁,即一九四七年,生父逝世。二十二岁时,即一九五零年,由各兄长资助,结婚成家立业。次年兄弟合议,分
家自立门户。此后,兄弟各自发家发业,发展壮大。
成家时,时值中国解放。即参加了村里的进步团体活动。到了一九五一年,参加了中国共青团,任团支书。
一九五三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调到海口供销社任营业员。一九五五年,调到渔溪供销社任付主任。同
年又调到福清县肃反办公室工作。到了一九五七年,时年二十九岁;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永安县机械重工业起重
机厂,后改名永安机械厂;任车间主任。一九五九年到大连市机械工业学校学习。结业后,仍回本单位工作。一
九六零年,时下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因饥饿和工作劳累,患得严重的水肿病。蒙县组织部照顾,调回福清洋下供
销社为主任。一九六二年,与音西供销社合并为音西供销社,时任付主任。一九六四年参加福建省党校学习;同
年结业后回单位,在任中两年里,不是经常下乡到基层点;就是被公社调到四处搞“四清”运动。成年的匆匆忙
忙,马不停蹄。继而,一九六六年被县委调到镜洋公社当付社长。时值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全国性学生徒步串
联;镜洋地处福厦路边;每天经过此处留宿的红卫兵在几百人,他当时被委任负责接应,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接
着,严酷的大革命到来,很多的领导不是被揪斗,就是靠边站。他因刚上任不久,幸免于难。但是,经常被调下乡。继后,大革命高潮到来;群众被分成二大派,相互斗殴斗狠。文化大革命搞得天昏地暗。象他这些有些官职的,不是被批斗,就是上学习班。当时,两派斗争的激烈,相互之间揪斗动武,大打出手。整的那人心惶惶,心惊胆战,无奈何,他也四乡躲藏。那时,他得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每天痛得直不起腰,下不了床;但还要四处走动,还要坚持工作。这个病,折磨了他好多年;到了一九七二年,国家重整,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他才又被调到三山供销社当主任。在此任六年中,他发挥了他与生俱有的聪明和智慧。把一个全县人口最多,连年亏损,各村点房屋最破烂,一个文革中损伤最厉害的企业;变成全县供销系统中一个最富有,产业最多,新盖房子最多,上缴税利最多企业的单位。到了一九七七年,国家拨乱反正;生产建设重摆上日程表。国家要振兴,城市要建设。县委组织部鉴于他在三山供销社的良好表现,和对建筑方面的熟悉。调他到县基建局任付局长。时值国家重创初复,百废待举。整个县局单位,五六个人,一间办公室。所属的两个建筑公司,一个石料厂。人员稀少,小打小闹,边工资都发不起。整个县城,一条土公路穿过,房子是解放前或解放初遗留下来的土房或木房。整个一幅苍凉景象。
他当时主持全县整个建筑系统的整改和业务工作。他首先抓了两个建筑公司和石料厂。调整领导班子,扩展工人队伍,抓业务落实,自强自大;壮大建筑队伍。接着,他到处挖掘技术人员;组建设计室。他把全县的有建筑专业的技术人员都云集到一处。还办起了实验室。接着那一年中越关系破裂,几千个越南归侨需要安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给了全县建筑业一个生机。在江境农场,他领导众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大片的新房升起。他们不负众望,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同时,也给企业奠定了基础。接着,他把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建设中来。当时国家家底薄弱,资金有限。他为了完成福清的第一条水泥街道和两边的建筑物,费尽心机。福清各个的企事业都缺少房屋,且又缺乏资金。他安排了最急的单位;并协助他们往上级申报,筹集资金,审批材料。在短短的几年内,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和两傍整齐明亮的高楼林立。由此改变整个县城的面貌,新一代的城市规模逐渐形成。还有旧城镇的规划,旧房子的改造。而他们自己的基建局也盖了两幢大楼,下属的两个建筑公司和石料厂也是设备齐全,人员齐备,资金雄厚。产业级别也连连上升。整个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只是他在任的短短的八年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一九八五年,他因劳心过度,且体虚多病;加上其它的原因,他提早退休了,那一年,他才五十六岁。
恩公为人忠厚老实,不善心计。对国家勤勤恳恳,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始有终。对上级尊重礼待,不亢不卑。对同事和睦友爱,真心相待。对下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乡邻热情帮助,不计得失。对家人宽厚正气,一身表率。他与人为善,勤劳朴素;办事认真,聪明好学;他为国家宁可冤屈自己;为家人宁可饿了自己;为朋友宁可损失自己;为了孩子,在退休后,见几个儿子未成业;他四处奔波;到本省的闽西、闽北等地寻业务,到四川,到山西,到湖北找工程。几年间,他跑遍全国各地。中途,在一九八五年,他因长期的奔波,日常又省吃俭用,加上劳累过度,终于在回家的途中病倒了。当时,福清医院检查说肺部有阴影;全家人惊恐不安,焦急万分。即刻到福州省立医院去检查。经过十多天的检查,终于排除疑点;大家才放下心来。后来,他又去了湖北一带;终于于一九八九年在武汉找到了一个建筑工程,随即,他又带上小儿子和两女儿、女婿奔赴武汉搞起建筑来。之后的两年中,他在武汉帮助子女搞工程,直到工程完满结束,他才回来。接着,他在家中。时本村大华侨林绍良热心捐助家乡建设,为本村修建道路、祠堂,学校等。他即帮助乡亲搞好侨建工程。二次到香港;跑宪政清、到福州,四下奔波。顶着热日,在村路上测量、规划、施工。把全村的所有村路都拟宽,并铺上平坦的方石块。
村里两座祠堂、学校也搞的热火朝天。两年中,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四乡里来参观的滔滔不绝。林绍良二趟省亲回来也非常满意。四邻的族亲团体,希望与华侨们联系的,他也帮助牵桥搭线。他从家乡走出,从来都挂念着乡亲们的疾苦。村里的众乡亲,只要有谁找上门寻求帮助,他从不推辞;不辞辛苦,不求回报。谁家想盖房子,他就不分昼夜,帮人设计制图。人家做事业遇到难事,不管路途多远,他也一如既往;从不嫌弃来人的家境和地位。
在家中,他亦是如此。他不分子侄,不分亲戚,一视同仁。那家有事,不分大小;他都解囊相助。他对侄辈们关爱有加,众人也与他交心。也深得子侄们的爱戴和怀念。他一生艰苦朴素,省吃俭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生平没享过福。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众人爱戴的老人,却在一场不幸的车祸中丧失了生命。那是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七日的早晨,他远离我们而去;从他入世到去世,就带着满身的创伤,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没有带走世上的一草一木,却把他那无尽光热和宽厚的慈爱留在人间。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他的子女,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