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谈话和一封信
三次谈话和一封信
杨光的名字,最近一次在我的手机上显示,是
杨光的身份,在我的人生定位中曾经发生了几次变化,从领导到良师、益友、兄长。身份的转变,跨越了7年,记录和见证着我们的情感与记忆。
很清晰的记得,
在我短暂的8年新闻职业生涯中,与杨光在《城市晚报》相识共事3年,此后交往4年,对我影响颇深。特别是在这7年当中的3次谈话和兄长写给我的一封信,更是让我这个年轻人受益终身。
2004年,我由《延边日报》正式入职《城市晚报》那天,到杨光的办公室报到。敲门获准刚一进屋,杨光便从稿件堆里起身,笑着对我说:是大伟吧,来来来,快坐。说话间,他已转身从饮水机里接了一杯水递给我。落座后,他便问我:会抽烟不?我忙答:不抽不抽,他笑:那就是会抽了,递给我一支。
那时的我,惊恐的不知如何应对,此前已准备好的说辞完全被打乱。杨光接着与我说,贾艳玲副总编和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向我汇报了你的情况,你在党报工作多年,也写了很多好新闻,我相信你的工作能力和新闻素养。接下来的工作,你仍驻扎在延边,相当于《城市晚报》派驻在那里的新闻方面的“封疆大吏”,很多工作需要你独当一面,要尽快调整工作状态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困难或阻力,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这次谈话,我们持续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兄长帮我分析、解决了很多难题,让我明白了低调、谦和的厚重。
2005年,新闻同行在吉林市就如何办出贴近读者、高质量、有公信力的《城市晚报》召开研讨会,我有幸与杨光同台交流想法及意见。席间,我就《如何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行了分享。研讨会后,刚刚返回延边的我,便看到杨光发到我电子信箱里的信。信的原文大意为:会上才知道你小子写那么多稿子、得那么多分的原因,感谢你的分享,相信会对他人有所帮助,相信会对我们的报纸起到一定作用。这封信,让我明白了鼓励、肯定、支持、分享的力量。
2006年,我由《城市晚报》入职中央电视台工作。离开前,《城市晚报》的很多领导和同事为我送行,祝福我前程似锦。惟独杨光对我说的话与众不同。去他的办公室道别,如我入职《城市晚报》当天一样,兄长还是那样热情和蔼,不同的是,他接过去我递的一支烟。杨光对我说,去中央电视台工作是件好事,那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更好地施展你的能力和才华,但一定要注意收敛你的锋芒,因为那里藏龙卧虎;一定要谦虚认学,因为你是纸媒转影视,属于半路出家,要顶的住冷水泼。事实验证,杨光的话让我避免了很多弯路,兄长让我明白了栽培、厚爱、点拨的宽度。
2007年,杨光代表《城市晚报》来中央电视台领奖,恰巧在大院里相遇。埋怨兄长来北京不给小弟打电话,他答,不想给你添麻烦。颁奖结束,我与杨光小聚,他对我说,小南莱今年还要来北京进行最后一次手术(小南莱一事另文介绍),整体情况你最熟悉,即便你离开《城市晚报》,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对小南莱的关切之情和对我的信任之念溢于言表,远超一位报社总编的职责。这次谈话,兄长让我明白了责任、信念、坚守的深度。
在往后,我知道天堂里的兄长,定会看到有一个兄弟很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