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逝世,杨得志在灵堂流泪:再也听不见对方喊“老杨哥”了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由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三人组成的“杨家将”,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老杨哥,我来了,要死一起死!”在杨得志身陷重围、命悬一线之际,杨勇吼出的这一嗓子,可谓是惊天地,令敌人胆寒。
这一嗓子,吼出了两人的生死交情。到了晚年,杨得志仍旧念念不忘他的好兄弟,在危难关头的救命之恩。
杨得志和杨勇原本没有什么交集,他们两人的相识源于一次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因为同乡同宗的关系,他们一见如故,小2岁的杨勇以“老杨哥”称呼杨得志。
1937年,八路军奉命开赴第二战区参加太原保卫战,林、聂率115师一马当先,设伏平型关,痛击日军。此次战役,是杨得志与杨勇第一次并肩战斗。杨得志率部负责打头,杨勇率部负责斩腰,两人密切配合,共同战斗,用一场漂亮的山地伏击战,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平型关大捷后,杨得志与杨勇二人在晋东南一带休整练兵,共同度过了一段十分难忘的时光。他们朝夕相处,彼此关切,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杨得志和杨勇从晋东南依依不舍分别,各奔东西。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率部进入鲁西、冀鲁豫等地,独当一面,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冀鲁豫,杨得志通过减租减息以及“三三制”建设,广泛发动当地民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抗战。他通过分兵发动群众,合兵游击日军的办法,打开了抗日局面,让冀鲁豫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有了主心骨和保护神。
当地民众抗日情绪不断高涨,来犯日军屡屡受挫,杨得志一度成为日军“恨之入骨、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此,日军煞费苦心,集结重兵,制定了一个极为严密的“铁壁合围”计划,企图一网打尽杨得志的游击部队。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较量,因为敌我双方在兵力、武器上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日军蓄谋已久,突然袭击,让杨得志的部队很被动,被敌人咬得死死的,一时难以脱身。
陷入日军的重兵合围,杨得志的处境极其危险。随着各部阵地被日军突破压缩,杨得志可谓命悬一线,随时都有覆没的可能。
按道理来说,兄弟部队被敌人围困,友邻应该立即营救。但由于敌我力量、武器的巨大悬殊,有的部队担心会以卵击石、羊入虎口,没把自己的同志救出来,反而把自己搭进去。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而杨勇却不顾不顾,大吼一声:“我去救!”
救兵如救火!哪能有半点的迟疑?杨勇带领部队,火速赶往杨得志被日军围困的地点。
黑压压的敌人,冲击着杨得志所部的阵地,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杨得志陷入绝境之时,猛然听到敌人的身后传来大喊:“老杨哥,我来了,咱们一起打出去,要死一起死!”
“老杨哥!”这喊声,对杨得志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声音!是他的好兄弟来了。
杨勇率部突然到来,让日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杨勇这支生力军猛戳一刀,顿时阵脚大乱,哗啦一下,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见此情形,杨得志立刻发起反冲锋,与杨勇带来的部队,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硬生生地从敌人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孙子兵法云,两军对垒,以正合,以奇胜。杨勇这支奇兵成了杨得志的“救命奇兵”,杨勇把“老杨哥”从敌人重围中救了出来,这场里应外合的战斗,是他们第二次并肩作战。
后来,杨得志和杨勇这对生死兄弟,又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并肩作战,力挫强敌,立下赫赫战功。
1971年,杨勇在河北邯郸农场劳动时摔伤了腿,辗转求医,医生建议截肢。这样的治疗方案,被刚烈的杨勇拒绝了。听到兄弟的伤情,杨得志连忙把杨勇接到北京治疗。伤情有所好转后,杨得志又把杨勇接到济南军区疗养院。看着拄着双拐的杨勇活动不便,杨得志便把他的家人一并接来。在“老杨哥”的贴心照顾下,杨勇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勇对他的老杨哥说:不要在我身上浪费精力了,你工作多,要以大局为重。
疗养院里的工作人员,看到杨得志无微不至地照料杨勇的生活起居,无不感慨他们堪比亲兄弟。
1983年杨勇将军逝世,杨得志站在他的灵堂前,看着他的遗像久久不语。脑海里,两人并肩战斗、拼死相救的情形,一幕幕涌现。如今,好兄弟走了,再也听不见那一声亲切的“老杨哥”了,杨得志惆怅满怀,泪流不止。
在之后的晚年岁月里,每逢杨勇的忌日,杨得志都会喃喃而语,说:“要是没有杨勇,我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