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3291033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5年12月27日

白起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发布时间:2015-12-27 10:15:3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
记载:“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长平之战初期,秦赵遭遇时间、地点、经历大较如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作辨证。其一:《史记》正义所谓“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云云,其义不经。只有空仓岭防线才是名副其实的“赵西垒”,而“高平县北六里”处当丹河东,属赵军的东线,而公元前262年七月初战之时,丹河东尚牢牢在赵控制之中,以至廉颇退守丹东坚壁待秦后,相峙三年,王龁终不能突破丹河防线,其初战所夺赵西垒,自不在“高平县北六里”一带。其二,洪峻先生等主编《中外著名战争实录·长平之战》)称,白起预见到赵括的为人与战法,部署兵力以对,“八月,赵括果然率军大规模出击。……秦军两翼奇兵插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抢占西壁垒,截断了出击赵军与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包围圈”云云。此说除了对战场格局、两方战守态势本身交代未所确指外,无论与史实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2、秦军攻占赵西垒壁 首先,秦军攻占赵西垒壁,时当王龁一廉颇三年对峙初期,不是最后白起一赵括决战之时出奇兵才攻占的,白起及其奇兵固与赵西垒壁无涉。事见《史记·白起王动漫中的白起
动漫中的白起
翦列传》,这是明白无误的。其次,赵“西垒壁”,指以天险空仓岭(今山西高平与沁水交界处)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达丹朱岭的南北防线,系长平之战初期廉颇所构筑的,当时赵在上党地区能够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线,因称“赵西垒”,一称“西长垒”。至白起一赵括最后决战之时,白起出奇兵插到敌后抢占的,不是赵“西垒壁”,而是横亘于长平古战场最东北的百里石长城(由高平、长子交界处的丹朱岭迤东南直至壶关、陵川交界处的马鞍壑)背后一线。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绝赵军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粮刍辎重补给,斯处盖与初战之时王龁所夺廉颇赵“西垒壁”亦无涉。其三,张习孔先生等以秦军抢占的赵西垒壁在今“高平县北的韩王山高地”(《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前文已述其详,秦之攻占赵西垒壁,时当长平之战初,赵西垒壁指当时赵军最西的空仓岭防线。而韩王山当今高平北与丹河东,属赵军丹河防线的纵深阵地,是赵军的东线,——秦赵最后决战的地方,远非三年初战之时赵军的西线,这里自不能称赵“西垒壁”。其四,张文达、维民先生以长平之役初战,历述冯亭“遂弃上党,引残军及难民逃往赵国。至长平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才遇到赵国大将廉颇带领的驰援上党的二十万赵军。但因上党已失,秦赵两国军队对峙于长平关一线”(《中国历代军事人物传略·白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云云。此盖于史实与上古文献记载不合,于地理则与是役之初秦赵遭遇于赵军阵地西线(西垒壁)——空仓岭地区亦不合。 

3、突破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卫集群王龁,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障碍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廉颇,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至此,“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从文献记载秦军攻取二鄣城、夺西垒壁后,再无任何阵地易手的记载看,足以说明这种现象。战局呈现一种不分胜负的胶着状态。魏晋北朝时期,《上党记》、《水经注》的作者在当地尚能看到的“(长平)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水经·沁水注》),正是这种状态真实生动的写照。 

4、在老马岭“诡运置仓” 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略战术利害的客观反映。强秦弱赵之所以有数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略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观反映。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去,显然将越来越向有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秦军在老马岭“诡运置仓”(明万历三十四年《空仓岭建城记》碑),又是这种倾斜日益严重的客观反映。其实,战局形势不可能长此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要么按着廉颇的战略思想继续发展下去,相机反攻,击溃或消灭秦军;要么中生变故,或赵廷自相掣肘,或来自秦廷对策,致形势向相反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后一种情况的两种现象都发生了,年少轻躁而军事知识至多是聊胜于无的赵孝成王,以廉颇以逸待劳、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干金于赵为反间,……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同时“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更“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如此,廉颇的事业既不得善终,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王龁为主将的秦军,一变而为由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年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僵局、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注:史籍记载,白起以二万五千人断绝赵军后路,五千骑分割赵军,而后以轻兵猛攻,迫使赵军陷入死地)。

到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白起擂鼓台(洛阳龙门)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2],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