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罗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薛利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40242129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11日

天堂纪念网悼念薛利平先生

发布时间:2018-03-11 20:54: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刚刚得知中国演艺界知名演出商,北京罗盘文化艺术公司CEO薛利平先生,因病于前晚23时去世,享年44岁。

消息来得很突然,无限嘘唏,毕竟是正当巅峰期的中年。我们和薛总交集不多,曾在两年前带着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去拜访他,聊了一上午演出市场,本来他急着赶飞机走,中午还是很客气的掐着点一定要请我们吃顿饭。席间,他愈加直言坦率,摇头感叹做演出商的艰难,给我们一直处于在沉思中的印象,压资金、抢项目被他视为可以继续去做但不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他看到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出现的机会,当时萦绕在薛先生心头的有几个转型方向,比如基于大型体育中心做原创新春娱乐嘉年华、引进和运营百老汇音乐剧、建设和运营偶像产业基地、3D周边衍生品等等,摆在他面前的有很多方向可走,但毕竟精力有限,总要有优先级。

薛先生说话的样子、喝大酒时喊的口号、观察人的方式以及随处可见的自信,有着演出行业一个生意人的豪爽和妥帖,这是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几次短暂交集中的画面感受。

在创业这条路上,财务压力、项目压力、业务能力、政府关系,矛盾、误会、毁谤、不被理解、看不到希望,每天创业者都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压力。可能我们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熬着夜把一个个堡垒攻下,难免精神会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的状态。创业的过程又是孤独的,也许我们每个人创业的出发点不一样,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为了成就更大的雄心、为了年幼时的理想......过程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逐渐吞噬掉了。

命运无常!希望每一位奔跑在音娱领域创业路上的朋友们,别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讯号,有张有弛,少熬夜熬身体。真的,无论创业还是职场,都是持久战,身体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以下是音乐财经发表于2015年的一篇旧文:

9月30日晚上,汪峰演唱会上海站收官之后的庆功宴上,罗盘文化创始人、CEO薛利平忙着陪汪峰及经纪团队敬酒,给执行团队敬酒,给合作伙伴敬酒,忙着合影留念,嘻嘻哈哈互相拍着肩膀高呼:“你怎么就那么牛X呢?”

大家好像在薄薄的雾里一样,明亮的灯光又衬托着一派兴旺的景象,所有人喝得晕乎乎的。不到一个小时,薛利平已经满面红光,中国音乐财经问他:“还能聊吗?” 薛利平端着酒杯,果断利索、热切地说:“再聊上一小时都没问题!”

“哈哈别,喝多了别把不该说的全都说了。”我们开玩笑,薛利平哈哈大笑,他的笑声、姿势、言谈,一派性情中人的样子。他初次给人的印象,有一点温文尔雅的书生气;酒桌上的印象,是一个没有装腔作势、能喝能聊的江湖汉子;在办公室,他是一个说话比较慢、但思路清晰的商人。

凤凰传奇一场演唱会之前,我们在罗盘文化位于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的办公室里又见了一面,那天庆功宴晚上12点不到,我们就撤了。

“那天庆功宴你们喝到几点?”

“差不多三点。”

“你们每次演唱会之后都会这么喝吗?”

“都会这样,每场完了以后都会有庆功宴。”

“预计一年要喝多少场?”

“也得40场吧。”

汪峰本人在上海收官站庆功宴之后就病倒了,喝酒太多一度失声,这也是汪峰三年内的最后一场演唱会,正因为是最后一场,大家喝酒的状态都有点疯,狂欢、饮酒、敬酒之间,气氛格外伤感。

薛利平,1999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创业之前曾担任中演营销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无论是曾经在中演的十年,还是做演出商的五年创业生涯里,薛利平一直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他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喜欢挑战自己。

罗盘文化两大代表性案例是把内地艺人从千人演唱会带到了万人演唱会级别,一个是凤凰传奇,一个是汪峰,前者是内地广场舞大妈最爱的国民组合,演唱会票房相当稳定,后者是一线摇滚歌手、《中国好声音》导师汪峰,连续三年巡回演唱会,一年比一年声势大。

尽管已经在内地演出市场占领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回头一看,薛利平心里发懵,他总在问自己,演出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在哪里,公司留下了什么?他看不到,这是让他感到最可怕的一点。

创业之初,薛利平只是想做一点让自己激情燃烧、实现财务自由的事业,一个又一个的场景里,薛利平一直想把事业做得更大一些,内地演唱会市场“一团乱”的现状让他觉得有可能改变,但是又很难。

现在,薛利平带领的罗盘文化已经开始自己的转型之路,他的解决方案是“上游拿内容”。


自己执行,打通地方渠道

罗盘文化最知名的代表案例还是持续三年的汪峰巡回演唱会。2013年,汪峰演唱会创下单场近千万的票房纪录,总票房收入达1.2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5月道略推出的 “2014年度演唱会票房排行榜”当中,汪峰以1.39亿元的票房位列第二,仅次于陈奕迅,也是唯一进入前十强的内地歌手。

经历北京,杭州,厦门,广州,上海,成都,西安,南京等40余座城市,这是汪峰超大规模的一次巡演。结束,是另一个开始。2013年,罗盘文化与汪峰的经纪公司风华秋实合作了6场,在2014年,汪峰演唱会里,60%罗盘文化做,40%罗盘文化跟别人合作,到了2015年,罗盘文化签了总代理全部自己执行。

在欧美市场,演出主办方不乏Live Nation和AEG Live这样的巨头公司,但在中国如此大的人口规模下,居然没有一家独立演出公司能够打通全国所有的渠道,整个演出市场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阶段,而这也是这个市场总也做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目前,演唱会市场的主流模式为拿到艺人的总代理然后分包出去。演出商里面,能够在全国直接执行的公司不多,大部分还是把外地演出卖给当地演出商,主要看演出商在当地的政府关系、拉赞助的能力、宣传和运营能力等。

2015年上半年,罗盘文化的演唱会都是体育馆级别,座位在8000-1万人左右,下半年大部分是体育场级别,更大型一些,座位在3万左右。目前,凤凰传奇体育场的票房收入比较稳定,500万没有问题,这对“国民组合”还有一个优势是好拉赞助,罗盘文化基本上下半年凤凰传奇这6场演出都有赞助。

未来短期两三年内,罗盘文化有项目做,公司眼前的口粮没有问题,但是薛利平渴望更多。薛利平认为2015年汪峰项目公司选择全部内部执行是正确的,团队现在有了地方经验,票务、安保、媒体,罗盘基本上摸了个底,这在国内演出商来说相当罕见。

但是,对于行业的现状,薛利平认为增速不像外界说得那么好,他皱起眉头,声音里透出失望的情绪叹气说:“我现在在清华大学读EMBA,别的行业里的老总问我行业总盘子多大,我说60亿,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大部分演出商还停留在今天抢了一个吃上饭了不管明天,不会去想这个行业怎么发展下去?明年陈奕迅的演唱会我们会做,下一轮的汪峰演唱会,其他歌手出来的演唱会项目我还会去拿,这是我目前的立命之本,但是我要转型了!”


商业应该排在感情的前面

从心里来说,薛利平很清楚罗盘文化的竞争力靠的还是和艺人的个人感情,但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里,感情永远是应该是排名到最后的,就应该拿商业说事,感情永远是应该排在最后的。

薛利平坦诚,目前演出商就是拿了上游的内容交给人家(票务公司)卖,演出商去市场上运营,属于中游的环节,但是演出是一个明显的二八法则市场,艺人虽然多,但是有票房的也就那么几个。

全中国没有一家大的独立演出公司,几百家各做各的,有票房的艺人当然要涨价,一旦涨价,留给演出商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小,风险都转移到演出商了。此外,像大麦这样的票务巨头也开始做主办,投演唱会了,票务公司有大量的现金流,有实力一出手就接30场。那么,留给中游环节演出商的项目量也越来越小。

“一个艺人必须经过多少年的沉淀,你的音乐、你的传播,你形象的塑造是经过多少年之后才起来的?内容少,抢艺人抬价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是我,我也涨价,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局限。”

比如汪峰的成功,他是一个摇滚歌手,他走到了鸟巢,他的演唱会乐迷买单,他的好歌太多,在薛利平眼中,汪峰是一个特别勤奋、追求完美、能写出好作品的歌手。他的语气中有一种佩服:“录歌的时候,我们俩那天在‘你奈我何’这一两句录了不下50遍,我们听着已经非常完美了,他听着只要有丝毫的不好还在那录,所以汪峰走到现在有他成功的道理。”

庆功宴后第二天,汪峰在微博上写道:“子怡和我说过,她每次一部电影杀青,如同大病一场,伤痕累累!这次轮到我了,三年巡演连轴演唱都没问题,一结束却倒下了!庆功宴啊,少喝几口就没事了,急性咽炎,嗓子几乎全哑!雾吸起,瓶吊起,!明天还要演出,咋办呢?希望奇迹出现,能让我为明晚的观众歌唱,祈祷祈祷!”

“2013年走完以后觉得老汪上升势头很快,是我主动找他谈,我那个时候就把2014年2015年的想法和费用谈好报给他了。我们俩有一个理念我认为到现在是对的,他负责把这场演唱会打造成能和当今世界一线大牌同样制作的水准,我们主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营销、推广、策划上如何让演唱会更上一个台阶。”

2014年汪峰巡回演唱会大获成功,本来计划得很好,但是到了2015年,汪峰巡回演唱会的总票房还是下滑了。我们问薛利平什么原因?他尽量显得客观、合理,注意自己的措辞。第一、汪峰的巡回演唱会已持续三年,密度有点大,票房回落是正常的现象;第二、媒体的嘲讽和对汪峰本人的负面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票房;第三、股市不好,老百姓买票的娱乐意愿有所下降。但是薛利平也对我们承认,股市和演唱会票房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密度”和“媒体关系”才是直接原因。

此前,汪峰起诉媒体,在《中国好声音》现场质疑媒体投票不公引发争议,互撕新闻天天上头条,汪峰又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较真的人,关系就这么越来越糟。罗盘文化的宣传总监白建堃对我们说,今年做宣传时特别难,登广告被起诉的媒体集团“封杀”不许登,他头疼得睡不着觉,也只能接受现实。


两面夹击,转型控制“内容”

演出主办受上下游两面夹击,必须寻求转型。既然能做万人演唱会的艺人太少,那么剧院演唱会和Livehouse演出呢?

薛利平给我们算了笔账,第一,剧院演唱会的硬成本摆在那里,剧院差不多1200个座位,演出票卖爆了能收入70-80万元,不算艺人的出场费,只计算场地租赁、音响、灯光、舞美设计、乐器租赁、视频录制、导播切换加上LED屏、宣传费、票务公司卖票分成、营业税等等,怎么算这生意都很难做。

就算是300元的票价,对于很多乐迷来说已经很贵了,去音乐节花不到200元可以看那么多乐队的演出,想怎么玩怎么玩,为什么要到剧场去看演唱会?他认为摇滚乐坐在剧场里根本high不起来 ,看音乐节和看演唱会的两个群体需求和付费能力还是有差别。既然乐队做演唱会,制作就必须按照演唱会的标准去制作,不能太差,但票房还是从原来那拨粉丝里来的。

“真的是蛮难做的,我一个朋友去年签了20场一支乐队的演出,做两个剧院就停了,做不下去。”薛利平过了一会儿,说道,“你算一下,平均票价300元,卖爆了1200个座位,收入才36万,你赔成啥了?”

Livehouse呢?市场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他看到目前大部分Livehouse的经营者也是在赔本赚吆喝。

薛利平想来想去,公司发展最受限制的还是“上游的内容”,他手里有了自己的内容,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薛利平对中国音乐财经分享了他向上游扩张的三个方向:

第一个内容:培养自己的艺人,粉丝经济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最近薛利平投资了一个文化产业基地里2000平米的厂房,正在制定计划,未来该基地将成为一个培训艺人的综合性基地,打造具有偶像气质的艺人,直接走互联网粉丝经济这条路;

第二个内容:采购音乐剧版权,薛利平思考如何规避和小的演出公司的竞争,这就需要一个高门槛的内容在手中,他认为演出市场的蓝海是在这里,音乐剧市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至少眼前发展他可以通过购买和引进音乐剧来解决问题。

“演唱会的总量就在这儿摆着,目前中国的音乐剧票房市场成熟的基本上就是北京、上海、广州,如果再辐射到深圳、成都、重庆、南京,让这些市场火起来,市场规模很客观。”薛利平表示,音乐剧市场有一个培育的过程,前期投入大,但是收入也高,再过三五年,中国音乐剧市场会庞大,他已经在海外洽购合适的音乐剧了。

第三个内容:开发新IP,设计开发“场地”+“演出”+“亲子”+“娱乐”的综合性项目,不是音乐节,而是春节庙会的大升级。场地固定、品牌固定、时间固定、娱乐内容丰富,开创并持续运营此品牌,这是有持续竞争力的内容。


对话薛利平:演唱会规模化的局限

创业之初的想法是什么?

薛利平:当时我从中演出来是想做票务的,但那时候做票务的门槛很高了,没有三四千万的创业资金不好启动,我也没有想去融资。出来以后,原来自己有一些积蓄,用房款抵押,跟亲戚借一些钱就开始做演出了。我出来做演出,也是有一些理想,想干一番事业。

2010年我们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罗盘文化承办的活动都可在那里举办,汪峰第一次千人演唱会门票卖爆就是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的。

怎么想起承包这个呢,我在做票务公司的时候发掘很多港台艺人,真的是撑满大体育馆的寥寥无几,反而在小体育馆因为4000多座位,三面台,来了正好,卖爆,口碑还不错,因为艺人知道演唱会卖爆了他也高兴,再一个加上小体育馆运营成本比大型体育馆低很多,比如场租便宜,安保的费用便宜,可能宣传费上也相对便宜了,我是这么考虑来运营场馆的,这是第一。

第二、我也想学当年美国的一家大的场馆运营公司,AEG Live,承包场馆往里灌它容,他现在全球承包场馆是最多的,我当时也是想向他学习,出来运营这个体育馆。原来这个体育馆一场演出都没有,非常冷清,但是非常好的一个地理位置和馆,外面有超大的停车场,周边有三条地铁线。但是后来发现在中国复制这个模式很难,所以后来我们还是专注做大型演出。

演唱会的市场现状到底如何?

薛利平:这几年递增的速度还是太慢,有的说20%有的说百分之多少,我认为没有那么大。根本原因是在哪儿,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工业化,为什么电影可以翻倍的增长,拍一个影片可以无限复制,只要我的荧幕越多我放的量就越多,现在好多荧幕到县城里面了,豪华的影院,我个人认为到2000年的时候,光电影票房真的有可能突破1500万。现在是更多互联网公司愿意拿更多的资金来投大片,更多的商家建立更多的影院,美国才3亿人口,咱们国家14亿人口,所以这个市场未来是很大的,竞争也会很激烈。

电影票价相比起演唱会的票价,老百姓是能接受的,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再说演出,中国纯粹商业演出市场是60多亿,那么40多个亿可能就是剧场版的,或者是一些旅游实景的,真正演唱会市场是20多亿。

演唱会里面有二八法则,20%的大咖占了80%的票房,问题就来了,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局限。这些大咖跟电影不一样,我可能两年拍一部大片,我的产品快,我们这个行业产品的需求量,我先说演唱会,一个艺人必须经过多少年的沉淀才起来的?汪峰这两年(势头正猛),鲍家街多少年呀。张学友、陈奕迅,我刚才说这几个票房这么好,可是张学友今年50多岁了,陈奕迅都出道多少年了,换句话说我们是听着学友歌长大的,他才有这样的市场。

演唱会后继乏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内地艺人现在也很多,汪峰之外,应该还有艺人可以做万人演唱会吧?

薛利平:以前演唱会市场是被港台占领的,为什么大陆艺人作品唱得都不错,但是票房永远不及港台的?原因是大陆对艺人和偶像气质包装这一块太弱了,大陆和港台的区别在哪儿,区别到你的气质,偶像的气质,我突然顿悟了,真是这么回事。陈奕迅身上有星相,一开就卖爆了,周杰伦一出来就纯粹是粉丝经济,学友在大家心目中的气质和品质,就完全和大陆艺人不一样。你看一些天天在电视上唱歌的内地艺人吧,唱得真的不错吧,就是卖不了票,总缺点东西。

这两年大陆反过来也有可能超过港台了,就是这两年,你看李易峰,大陆的吧,你看李易峰就是腕,就是星。你看TFboys那个劲就出来了,大陆这两年回归了,在这个之前我觉得都不是星,包括选秀出来的那帮歌手,缺点东西。

大陆这些老一牌的,略具有一点偶像气质,演唱会票房绝对不会输给港台艺人,但是那些人身上的痕迹不好改变了,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无边界审美的影响,下一代90后、00后这一代他们审美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人未来偶像经济会出来非常庞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在往那个方向转。

对于演出行业来说,你觉得不认同的是什么?

薛利平:没有下游,也没有上游,我不知道我明天该往哪走,这是我们绝大多数演出公司面临的困境,如果有100家演出公司我认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公司不会有4、5家。好多演出公司还是停留在今天抢一个学友的演唱会,我今天吃饱饭就行了,明天抢一个周华建,后天再抢谁,每天有一口饭混日子走。像我们这种有理想有想法的公司到底往哪走?我真的是在考虑了3-5年以后的事了。

像明年我们有4、5场陈奕迅的演唱会,我们赚眼前钱绝对没有问题,我刚才说了陈奕迅是票房第一,周杰伦票房第二、学友是因为三四年没有出来,学友的票房也应该是在第二第三,第四是五月天。明年我们还会有陈伟霆和其他一些项目,那么后年呢?我们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哪?最让我困扰的忧心忡忡的是在这儿,我们现在这个行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演出公司来说,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薛利平:我们把内容拿来交给人家卖,我们去市场上运营,我们是中游的环节。现在是票务来压你中间商,它也做主办方投演出,艺人也来压中间商,我们现在真的是挺难的。

票务公司现金流是滚动的,有几十亿可以滚动,像我们这种公司就被动了。我们现在靠的是跟艺人的个人感情,但是在商业环境里面感情永远是应该是排名到最后的,就应该拿商业说事,感情永远是站不住脚的,在利益面前。

就我刚才讲的二八法则,就那么几个艺人能赚钱,全中国可能有几百家上千家演出公司纷纷的去抢,抢艺人抬价是非常正常的事,他肯定要涨价,换我,我也会涨价,你也涨,他也涨,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是越来越被动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风险越来越大,不光是没有利润空间风险也大了。

上游艺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下游能够形成大的公司,中间环节是不是可能也可以整合,变成一个集中度很高的行业?

薛利平:有可能,但是很难。Live Nation也遇到问题,艺人的独立性在增强,演唱会不赚钱,但是它在全世界运营,不仅仅有演唱会,还有音乐节,音乐版权、还有场地。国外比较好的一点是艺人和演出商的风险共担,参与票房分成,但是在我们这里,因为有票房的艺人少,抢项目都是把钱打包给艺人,风险全部在演出主办商。

我为什么要转型?我也在寻找拥有我自己内容的东西,当然传统的还不会放弃,比如下一轮的汪峰,下一轮的张三李四出来我还会去拿,这是我目前的立命之本,但是我要转型了,有没有这种整合的可能?完全有,就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商业模式的转换,下次跟这些艺人谈,就不能用你给我多少场,我给你多少钱,可能是另外一种模式了。

我的理解是,罗盘文化在高端市场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账面也不缺钱,有考虑过融资上市吗?

薛利平:找我的很多,我一直把这一块没有放,没有放的原因是什么,我跟好多投资人也说,好多人是在骗钱,我其实不喜欢这样。我说你把这个钱拿来,你要给投资人一个交代,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说服自己,别人给你拿来钱了你都不知道怎么花,这是最可怕的。我们现在公司自有资金有几千万,如果我遇到再大一点的活动,我再跟朋友或者在哪临时借点,至少我目前是够的。

也有很多券商的朋友找我上新三板,我们这几年也是千万以上的净利润,但是我觉得第一你融资规模现在太小了,一旦上去也要给别人讲故事,你故事自己都讲不圆满还要给别人讲,我认为不太妥当。第二,上去你到底交不交易,交易的话你拿了钱干什么?我觉得还是再等一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