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李传箴老师,是在市二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当时我正拿着给妈妈送的午饭,匆忙爬上住院部的二楼,刚一转弯,就见重症监护室门口,有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正在央求值班护士道:“小同志,让我进去看看我的老师范亚维吧,我是从大老远跑来的,已经跑来了几趟都没看成,人老腿脚又不方便,我来一趟真的不容易,您就行个方便吧!”,正好我已到重症监护室门口,得知是来探望妈妈的,连忙接茬道:“小同志,那,我就不进去了,换让这位阿姨进去吧”,说着将手中的饭煲递给李阿姨。“不行!已经有保姆进去了”,值班护士板着脸直言不讳道。“那就用你们的电话,让我和里面的老师说说话”李阿姨继续央求道。
事情发生在2011年11月17日,妈妈因感冒引起肺炎,住进了二医院重症监护室,(由于老人抵抗力低,稍稍不注意,一点小小的感冒,就会一步到位发展成肺部感染,很快形成肺炎。)妈妈因病情恶化,从市第八医院用救护车转到二医院的。在市八医院将近住了二周的医院,由于条件限制,病情恶化引起心力衰歇,真可谓命悬一线。
医生说病人现在处境非常危险,绝对静养不能挪动,你妈妈的状况不好,随时就有生命危险,让我有思想准备。看到妈妈上气不接下气憋得难受样子,我想这样下去实在危险,应该马上转院到条件好的二医院去,如实我向医生提出转院,但值班的主治医生当面泼冷水道:“病人现在非常虚弱,情况非常危险,绝对不能挪动,现在转院无遗自找麻烦,路途上颠簸,要是一口气接不上来,出了问题谁来负责!”一旁三姐看到妈妈的情况也非常为难,竟然占到医生一边,反过来劝我放弃转院的想法。我坚决回答道:“这个,你们尽管放心好了,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绝对不会连累你们……”,在我一再坚持下,主治医生才勉强同意。
哪知,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像个“衙门炼狱”,一进去就给妈妈来了个下马威,虽然一瓶吊针下去,妈妈的呼吸平稳许了多,但病情依然没能控制,还得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护士们搬出一大堆器具,很快将氧气罩、胃管、静脉注射管、心肺检测仪、导尿管逐一给妈妈装上。不一会妈妈浑身上下插满管子,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机器人”。
这些管子限制自由的感觉,对于当过运动员的妈妈来说,该是多么不幸和难受。别看妈妈已是年逾古稀,可是妈妈的心态、妈妈的反应度、妈妈的敏捷度照样与时俱进,能与年轻人媲美。
喜欢热闹不甘寂寞的她,每天工作事务格外繁忙,虽然伏案翻译时间过长,但妈妈会用读书、吟诗、唱歌来轮换调剂,她说这样休息的效果完全一样,而且还不浪费时间。哪怕是坐在那里看书,她也会扭扭腰摇摇脖子,抓紧时间活动久坐肢体,改善血液循环,就这样的轻微的运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天忙出忙进的妈妈,何曾长期被捆在床上,岂能受得了这般“洋罪”,失去自由尊严何在?这竟是病痛的折磨外加雪霜,看到妈妈紧锁眉头一幅难受痛苦的样子,做儿心中的苦闷和惆怅,又能向谁述说,对谁去讲。
就在我离开重症监护室后,毅力坚强的妈妈开始奋起抗争,她设法扯掉绑在身上的那些管子,重获尊严和自由。妈妈的抗争,引来医护人员的埋怨,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获得的是更加严厉的“制裁”。其实医护人员也是好心,她们是怕妈妈弄掉那些管子,妨碍治疗和出现意外。防患于未然,结果,妈妈的手脚,被医护人员牢牢绑扎在床的栏杆上,这样一来,妈妈的手脚被捆得动弹不得,彻底失去自由。
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的我,只能前去央求医生,求他们开恩,快给妈妈松绑。并再三替妈妈保证,不会再扯身上的管子……。
教书育人的妈妈,一辈子通情搭理的,这种反常之举定有原因。事后据医生讲:“这些反常的症状,由于血栓压迫脑神筋所致,这是中风后的反应,在病魔的折磨下,心里、病理的综合反才会做出反常的事来”。这样一来,妈妈不听劝说蛮干,拔掉绑在身上的那些管子,也事情理中的事,自然不足为奇了。就这样,妈妈在重症监护室里整整呆了二周(一十四天),病情稍有好转,就申请搬回普通病房。
回到普通病房的妈妈,如同换了个人似的,恢复以往的豁达乐观的摸样,脸上充满微笑,有说有笑,还和招呼她的保姆一同唱歌,(妈妈用英文,阿姨用中文)歌声在病房中荡漾,同时感染着病房中的每一位病友,愉悦的氛围不光能让病友暂时忘掉痛苦,有利于治病,让病友早日恢复健康。
李传箴老师,是妈妈武汉市立第一女中学的学生。该校创办于1930年,名为汉口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在汉口四民街。首任校长周敏。1938年迁至鄂西,并入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女子高中分校。1945年秋返迁汉口汉景村重建,将日伪时期的汉口市立女子中学并入该校。改名为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46年春,该校有18个班,校长李瑜英。1949年改名为“武汉第一女子中学”汪中正任副校长。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陈谋慧。1953年曾定为中南区重点中学,1958年实行男女合制,并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六中学)。
妈妈当时教授她的地理课程,由于李传箴老师和妈妈当时同胜住利街,彼此住相距不远,所以互相走得较勤。这种师弟情义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动荡浩劫,蹉跎岁月阻挡彼此,以致失去联系几十年。
只到本世纪的一天,她俩在邮政局不期而遇,虽均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愉悦时的冲动,大大超越年限,竟和孩童一样。重逢时,激动人心的情景不言而喻,铭刻在老师和学生心上。至那以后,李老师隔三差四来看妈妈,妈妈也常回拜探望。
拿李老师的话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崩落,好多有内涵的称呼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那场浩劫过后,范亚维老师对我非常客气,在给我来信中,直呼我为传箴弟,大有洋洋得意之态。要知道老师诉诸文字时称呼学生就是为“弟”,弟就是弟子嘛。
这淳朴的师弟之情,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就在妈妈架鹤西去的头一天,八十四岁高龄的李老师,顾不上腿脚不便,步履蹒跚从大老远走来,登上新鸿基的十七层楼探望妈妈。进门后,李老师紧紧握着妈妈的手,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说不完的师生情,道不够的离别意。特意带来妈妈喜欢的点心,端茶递水亲手送到妈妈嘴边,一汤匙一汤匙喂。原本说好下个月再来,哪知这竟成最后一别,那段温馨甜蜜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我曾读过《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书中领悟道:"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礼、义、诚、智、信的国度里,尊师重教早已深入人心,世代相传延用至今。就是传统的礼仪,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知白守黑的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培养出大量遵纪守法的栋梁之材。正因为有李老师这样的学生,礼仪的精髓,才使华夏文化传承五千年,定会千秋万代继续延续下去。
李老师借用重症监护室的电话与老师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