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拙翁招游匡庐(张仁芬)蒂尕
一九八九年冬天的一个“礼拜天”,实际上是星期一。那是我们江岸区工矿企业休息的日子,当年企业多,市政府为缓解集中休息造成购物、交通上的拥挤等一系列麻烦,就硬性将武汉市的工矿企业,分别安排在一周中的不同日期休息,这样,江岸区的大部分工矿企业,被安排在礼拜一休息。
记得是一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是冬天难得一遇的好天气,就连三太(胡明冰)所居住坤厚里里弄房中,光线最差的楼下后房,也在阳光映照下明亮了许多。这样的深巷老宅,楼下厨房旁边的后房,一般是不住人的,因为那里低矮阴暗潮湿,平时进房非得拉开电灯才行。门口狭小的巷道,似井中观天,说准确点是一线天!冬天的太阳更是白驹过隙。就这样的条件环境,人们也会抓紧时机,绝不放过难得的太阳,在巷道中支上板凳,搬出衣物晒晒霉气。
文革期间,红城公社小脚侦缉队们,说三爷爷(张抱真)的成份不好,不配住楼上宽敞明亮的堂屋,连吓带哄,将两老赶进低矮、昏暗、潮湿的杂物间,这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其实自五八年大跃进以来,三爷爷一直在“武汉红星橡胶厂”当工人,一直干到退休,全厂上下的关系可好啦!三爷爷为人忠厚老实,由于幼儿时玩耍石锁使了哈力气,压坏了身体,除了五年说不出话来外,还影响了他的一生。虽然请医生连续治疗得已康复,自那以后说话吐词就含糊不清,很不利索,久而久之,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三爷爷平时语言不多,给人感觉就是埋头做事。记得那年领导安排他制作冷饮,他为配制出好的“酸梅汤”,三爷爷硬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步行到“老万城”,向那里的师傅们讨教如何配制方法。你说,一个说话困难寡言少语的人,来做此事该有多难!三爷爷到了“老万城”,递上介绍信,向师傅们说明来意后,再没言语,只是见事做事,从晚饭后,一直干到十点钟店铺打烊关门,这一干就是两周。三爷爷的行动感化了配方不出门的师傅们,破例拿回“老万城”的配方”并将秘籍传授给张抱真(三爷爷)。自那后“红星橡胶厂”的“酸梅汤”,在三眼桥一带非常有名,深受全厂职工,和附近厂矿职工的欢迎。
由于老爷爷(张仁芬)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买的那一千亩未曾耕种过的荒田、湖田,(就在目前汉口双墩),三一三十一分别分给了他的三个儿,三爷爷的名下也分得三百亩多点。老实巴交的三爷爷,就因有这三百多亩荒田,解放后就背上“狼藉”的地主名誉。
那天我一到三太家,老人家就叫我将床旁的几口箱子搬出来,放在门口一米宽的小巷中晒晒。当我搬第二口大木箱时,三太要我等一下,说话间,老人家将那口箱子打开,指着里面一个很大的蓝布包道:“把它拿出来,放在床上,千万莫搞坏了!这是老爷爷留下的念相,是他老人家和李拙翁,在庐山“花径”牌坊和凉亭前所照的。只要看到“花径”二字,就联想到,白居易当年在庐山,所著《大木寺桃花》这首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如今,在凉亭正中间,露出的那块横石上,所刻“花径”二字,相传就是白居易亲手所写,并请人刻上去的。1930年,被客居山中的汉阳学者李凤高,(号拙翁)所发现震惊一时,引来文人墨客前往观看,李老为此名声大增。为纪念白居易在此咏诗,刻字,兴奋之余的李拙翁,欣慰慷慨出资,在山上大兴土木,筑路修亭院。如今,这“花径”二字的牌坊,和那彩色的方形石亭、湖边的石亭,都是李拙翁当年出资兴建的。
我小心将长方形的蓝布包抱了起来,好家伙,还真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微微发黄的照片,岁月给它上留上了很深地印迹。这张用柚木相框装表的大照片,看上去厚重,极富文化底蕴。相框中的照片上,两位老者端坐在山石上极目远望,那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仙风道骨气宇不凡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两位受人尊重的长者。三太过世后,这张照片连同那笨重的相框,就一直放在我这,由我代为保管。
前段时间,在网上,偶见网名为“收皮囊的恶魔”的侠义之士,他刊登在《豆瓣》上,题为《怀清斋主未是草》的综述文章,这正是我连日来在苦苦所寻觅的!在我的要求下,这侠义之士爽快将《怀清斋主未是草》,全文扫描给我。这是我们家族近百年来,未曾见到过的先祖所著的诗稿。先祖在文章中,谦逊将此诗稿集,起名为《怀清斋主未是草》,先祖以“怀清斋”主人,的名誉作为诗集名,而“未是草”中的“草”又和“稿”谐音,依照古人习惯,常将“文稿”称为“草”。未是草,应该理解成,还未完成的稿件,我想这就是这本诗集,名称的缘由了吧。看到《怀清斋主未是草》中诸多美妙的诗句,朗朗上口受益匪浅,那引经据典的好诗好句,及诗中讲述的情和意,深深感染着每位读者,而且道出知白守黑的哲理。反复读后,依然意犹未尽,兴奋之余,想到三太收藏的照片,眼前突然一亮,嘿!这不正好与《怀清斋主未是草》中媵李拙翁的诗相对应吗?说不定,这首诗就为这张照片所写的。按照时间推算,照片和诗同出一撤,是先祖和李拙翁,共游庐山游览时即兴所致。我想这张照片,和“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这首诗)是原配,如今再次出现,此乃天作之合顺义人心诗意。本来早该并在一块物件,不知何故没在一块?也许是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人为疏忽等诸多原因,总之让它俩天涯海角各置一方,就是不妥、总觉不对劲!
今我根据照片和诗意,将照片和诗结合到一起,给人感觉非常好,此乃天作之合的绝配,这样一来这诗和那照片都不会再感孤独,这样的结合,是天随人愿、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呢!
下面就《怀清斋主未是草》中,题为“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的这首诗,和所三太所珍藏的照片一同展示如下,让读者感受这天衣无缝的绝配:
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
张仁芬
剖君双鲤鱼, 索我数函书。
借便遥相寄, 神驰栗里居。
张仁芬注解道:“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以世变不果,近复函索代买各书。兹由其侄带交,并媵以诗”。拙翁曾辞彭泽令不赴,隐居匡庐,与靖节后先一辄,故其便章云:“辞彭泽斋,近栗里居”。
张仁芬和李拙翁在庐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