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故事连载-张仁芬和李凤高的故事(图)蒂尕
共同的志向和爱好,将两人紧密联在一起,一样的遭遇和经历,让上善若水的性格,上升成做人为官的理念,他俩了解和关心百姓的疾苦,在为官的仕途上,帮广大的劳苦大众做了诸多有益之事,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虽然老爷爷在清朝为官,李拙翁在民国为官,但,为官的理念完全一样。
据史料记载,李拙翁少负盛名,曾就读于“两湖书院”,是香帅张之洞的高足。当年还有段关于他和张之洞的故事。拙翁在“两湖书院”就有个雅号,叫做“李惊坐”。相传张香帅善睡,宴客时常瞑目入梦,每当拙翁一到,张香帅每每从梦中惊醒,久日久之,同院书生均称拙翁为“李惊坐”。
拙翁对《方舆纪要》极有研究,江西巡抚夏时特请他到江西大学堂,聘请他专讲舆学。民国时期他出任江西上犹、湖北恩施等地县长,他工作张弛有序,政绩颇佳。无意在官场的他,总是郁郁寡欢,当他得知调往彭泽任县令时竟开怀大笑,声称终于有机会追效陶渊明的遗风。故镌刻“彭泽令”三字图章一枚,可见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满腹锦纶的李拙翁,不光学问好,引经据典的诗写得格外俏皮,他的字还写得特别的棒,他的书法在国内虽未名列前茅,在湖北省绝对算得上第一流的。他的金石篆刻也独具一格,是圈内人收藏、欣赏、长谈的话题。在文物、字画、收藏、鉴赏方面,更是别具一格,有相当一定的造诣。
看到老爷爷收藏“黄孝子安庄瀑布图"画卷,分外欢喜,熟知黄向坚万里寻父典故的李拙翁,深知当年康熙皇帝大力倡导孝例全过程,并为黄向坚的孝举所感动。得知老爷爷想在画卷后加“黄孝子传”记,就欣然接榜,承担传记书写工作。他严格按照全卷的规格,风格。在这幅以“纯孝通神”为题,“黄孝子安庄瀑布图卷”为主、名家写序题跋后,加写“黄孝子传”。使之成为有题、有图、有序、有跋、还有情节,一幅名符其实的“黄孝图”。这样一来,“黄孝图”的总长度达到七米之多。
在他撰写”黄孝子传“整整三个月中,那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自己关在房内,一笔一划真的是用心在撰写。当他如释重负拿出写好的“黄孝子传”时,已是三月后的事。只见他胡子八叉头发很长,两眼深凹人消瘦许多,与三月前判若两人,但,精神尚佳,两眼依然传神。其样子与手中“黄孝子传”形成鲜明对比。
“黄孝子传”布局严谨,与整幅风格融为一体。工整俊秀一丝不苟的字体,让人叫绝!卷面中横竖勾点撇捺笔画间,不时流露出张旭得屋漏雨法,和颜真卿针锥划沙之感,此乃张颜之功岂一日之寒。所写的传记,古朴而不粗野、自然绝非随意。通篇看不到一丝装饰的瑕疵,也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写得实在是太好”,就连性格内向稳沉的妻子也矢口称赞叫绝。在这七米多的幅面上,洋洋洒洒近三千字,能与卷前题跋、落款的惠林、俞樾、吴熙载等名家媲美,日月相照共同生辉。
1930年李拙翁陪客漫步大林寺,突然听到石工伐石声音有异,便移步向前观看,赫然发现石上刻有“花径”二字,喜不自胜的他,断定,此处就是当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赏花吟诗之地,便发动三五好友捐地捐资,很快在此地修建起了这个“景白亭”和周边设施,作为赏桃观云之所。这样一来“花径”便成为一时文化胜景,流传至今。
李拙翁平生对白居易高洁风范,和文人情怀心存敬意,极为仰慕,与庐山也很有些机缘,为此他自称“匡庐寓公”。自李凤高发现“花径”二字,并捐资建“景白亭“以来,其名声随花径大噪。他选择在大林寺旁边寓居,很大程度上是想亲沐乐天遗风流韵。热心建筑景白亭,不仅在于观桃花之灿烂,览云海之变幻,更深原因是想让人们感悟白居易的峻节高风和磊落情怀。李拙翁还倾慕另一位高节之士,那就是陶渊明,他从小喜爱读他的“桃花源记”,更被文章中美丽的景致所吸引。
随着战火连绵不断,时局动荡不安,李拙翁厌倦了浮躁的世俗生活,决定隐居庐山,在这世外桃源安度余生。一个热爱艺术和大自然的人,能和自己喜爱的“景白亭”“花径” 成天厮守在一起,随时领略璧山云海瞬息变化,欣赏、并能常年陶醉在这大自然之中,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岂不兴哉。
在他隐居庐山前,将自己收藏多年的文物、字画,以低价转让给了老爷爷,拿李拙翁自己的话说:“儿子不争气,不配享有这批文物、字画…….”。他所指的“不争气”,绝非如今所讲:不孝顺、飞得起来那种,不听话的孩子。他所说的“不争气”就是没按自己设计安排,努力学习奔仕途。子曰:“三年不改父之道,谓为孝矣”,李拙翁所指的“不争气”这是改变父之道,违背这传统思路吧。
辛亥革命后,老爷爷就和汉阳富贾万昭度等人组建“汉阳商团”,以“汉阳商团”的名誉出面维持社会治安,收留逃难无家可归的人,办起育婴院收养婴幼儿一百六十名。他们组织“商团”成员,拿出钱财、住房、谷米(3000担)等,捐赠给当地的民军。
他俩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骨髓中流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民主、自由铸造了他俩的人格。怜老惜贫、帮助鳏寡孤独,兴办义学,修桥铺路,救赈救灾、调解纠纷,倡导文化活动、乐于施善的绅士品格,是一代一代尊师重教,重孝悌传承下来的。具有同样抱负的中年人走到一起,立刻碰撞出生命的火花。那段时间,是他俩最忙的一段日子,杂务缠身连轴转,忙得几乎连睡觉的时间度没,为“汉阳商团”成员一道,捐款筹粮,慰民劳军,奔赴于汉阳县城内外。就连李拙翁出任湖北恩施、江西上犹知县时,书信往来依然不断。
他俩对诗词、书画、金石篆刻、古董文物的钟爱,已达痴迷的程度、虽没张伯驹、张大千为一幅画、一幅字挥洒千金的疯狂,也没有拿一套好的四合院去换举动。但,他俩的痴迷程度也非同一般。
当年老爷爷已从汉阳,搬到汉口法租界泰兴里居住,租界中相应要比模范区的社会治安好些。三房三代一大家人,故租住泰兴里现10号、12号、14号三栋房。12号二楼书房是他俩常呆的地,在那他俩欣赏收藏的字画、文物,探讨鉴赏其真伪。有时谈着谈着,一时兴起,竟会穿走过楼梯间拾级而上,登上那不大的凉台,仰望蓝天抒发感慨。他俩还经常出入附近的“荣宝斋”,拜访大师共同切磋技艺。还不时相邀外出旅游,游览名胜古迹,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他们曾一起共同畅游了东湖、西湖、徒步庐山,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各处的名胜古迹,岩崖壁画。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不乏作诗吟唱,彼此相送共述友情。
老爷爷在《怀清斋主未是草》中所述:“冬心艾岁方工画,不佞耄始学诗”,可见老爷爷当时诗兴是很高的。
当年老爷爷送四姑奶奶去美国,特地到风景如画的西湖之滨,游览那里的三潭影月、苏堤断桥......、每到一处,按耐不住留影、赋诗的欲望。如今在老爷爷《怀清斋主未是草》和残存的相册上,还能看到老爷爷当年游览兴致。在《西湖风景》相册上,那“西湖十景”,每张照片,老爷爷都赋有诗,并用工整俊秀小楷抄其之上。可惜那些珍贵的照片毁于文革,仅留下残存的相册,和庐山飞来峰上这张合影了,这可是唯一的一张与李拙翁的合影。
在老爷爷收藏的鼎盛时期,家藏字画数量达一千余幅,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浩劫,留下的字画只有三十几幅了。在此,我真诚希望所“飞去”的那些好的字画包括文物,不要毁于那场文化浩劫,但愿,能在人间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记得家中堂屋常挂的那对条幅,是刘心源送给老爷爷的,刘心源在红底的条幅上写道:“桂荪大兄大人属,落款弟刘心源”。正联是 “吹野午风桃叶碧;压溪春露菜花黄”。可笑的是,当年张帆之流当初不知道刘心源是谁,否则也难逃恶运。这里要说的是,张帆之流是家母所教的学生,常到家中补习功课。就在行动前的晚上,还来找范老师补习。就是这帮“学生”抹脸无情冲进我家,疯狂将家中“四旧”洗劫一空。
老爷爷酷爱金石,除了找名家镌刻,收藏、鉴赏外,还专程从上海请来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第三任社长王福厂,住在家中镌刻图章一月有余。先后刻制“银杏轩”、“怀清斋”、“寒香馆”、“二铭堂”等不同斋名的书画收藏章,和以“张仁芬”、“季郁”、“桂荪”名、字、号派等一批图章。老爷爷那这些图章除了收藏、鉴赏外,还用于不同的场所。他将收藏的字画,按档次进行分类,并用图章区分开来。就拿“二十四明贤书画章”来说,此章专门盖在明代字画中最好的二十四幅上,只要盖有此图章的字画,那就是明代字画中的极品(家中收藏而言)。明代的这二十四幅作品,是老爷爷挚爱。据家父回忆说,这几十幅字画老爷爷舍不得挂,但,时常拿出来欣赏。当年拿去上海,准备请张元济(商务书局)印刷出刊,这二十四幅一件也没落下,还加上其它几幅清代上品。
据家父回忆,1926年老爷爷带家父去上海,准备让家父就读于“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顺便带上几十幅好的字画,请“商务印书局”印刷出刊。在拜访张元济,并见到他的儿子,好像其子也在书局做事,后来张元济带黄宾虹回访,黄看过这几十幅字画后极为称赞。老爷爷因和商务印书局,在印刷构思上没能达成一致,出刊的事就搁置下来了。后来时局不稳兵荒马乱,直到老爷爷去世印刷出刊之事未能实现。
这里要补充一句,这次哥哥从日本回,将为数不多的字画拍成照片,当我拍到史可法撰写的“七字条幅”:“十年前龙门灯火;万里外鹏路风云”时,哥哥又说起《二十四名贤书画章》之事,我想史可法既是抗清名将,又是明代之人,老爷爷定会盖上《二十四名贤书画章》。如是,我在画面上逐一查看图章。哥哥看出我的用意,对我道:“不用找了,家父曾经说过,这幅个条幅虽系史可法所书,但因品相不佳,老爷爷没盖上此章,只作为古字画鉴赏“。这幅条幅,和外公(范熙壬)与孙中山在天津张园集体合影,是楼上堂屋挂的时间最长的。家父书房中所挂的那幅王原祁的山水,更能烘托书斋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文革前的事。
老爷爷和李拙翁,在庐山飞来峰所拍的这张合影,得以保留村下来,多亏三爷爷(张启璞,字抱真)和三太(胡明冰)藏于箱底。要不是土改时将三爷爷家洗劫一空,几十年来三爷爷打工过活,贫穷让三爷爷在“文革”中逃过一劫,这幅藏在箱底的照片才得于保存。要是这张照片放在我家里,肯定和诸多文物、书籍一样毁于一旦。
老爷爷对知识的追求,称得上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不倦。在他《怀清斋主未是草》(下面简称《未是草》)第一页深有感触地写道:“余幼年性钝,复乏师资,先公早逝,俗琐累人,于诗古文辞一暴十寒。丁酉而后援例入官,案牍劳形,益难言学矣!今年六十,遭逢世变,杜门谢客,初试涂鸦,满腔孤愤,不能自已,得所寄托,藉明素志,敢云诗乎哉!覆瓿之讥,自知不免;引玉之愿,或有同情。尚冀大雅君子教而正之。”
这《未是草》是一位网友在上海发现的,并且慷慨将照片传给了我。这薄薄油印十五页的《未是草》,是老爷爷未曾出刊的原稿,其中还有老爷爷修改笔迹,这是我们家族,留下老爷爷为数不多的手迹。在“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这首诗中,老爷爷注解中提道:“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以世变不果,近复函索代买各书。兹由其侄带交,并媵以诗。拙翁曾辞彭泽令不赴,隐居匡庐”。
此诗是老爷爷在李凤高隐居庐山后所著,这样看来与这张合拍照,拍摄的时间完全吻合。现我大胆猜测,这诗特意为此合影所写。只因多种原因,照片和诗分开竟达半世纪之久,如今诗照团聚,虽系天意,但却是一桩幸事。现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章的结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各位欣赏下面的图章,及李拙翁和老爷爷的墨迹。
李拙翁今夏招游匡庐张仁芬
剖君双鲤鱼,索我数函书。
借便遥相寄,神驰栗里居。
保留下来老爷爷和李凤高的照片(留白胡子系李凤高)
刘心源送给老爷爷的条幅
黄孝子图
镌刻图章
李凤高、张仁芬手迹
注 1.李凤高(1868—1949),字巨庭,别号拙翁,常称李拙翁。汉阳县北乡长乐畈夹洲子(今东西湖区径河农场)徐馆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步云、父亲隽文均为岁贡生。年二十,因家贫不能完成学业,改学商贸未成,又续修学业。以府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两湖书院,结交南北名士。因科举制度废止,随本籍人黄嗣东观察在江西办学务有年,卓有成就
2.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嘉兴海盐人。
3.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名质,字朴存、朴人,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著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
4. 刘心源 (1848~1917)文字学家、书法家。名文申,字亚甫,号冰若,亦号幼舟。荆州洪湖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历任顺天府同考官、河南学政、成都知府、江西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等职。1909年,当选湖北省商办铁路协会会长,力主铁路商办。中华民国成立,历任湖北临时议会议长、省民政长。精研文字,以金石为基础,为官四十载,于金石亲采精拓,校录博研,从无间断。书法则谨严有创新,擅钟鼎文、石鼓文,篆、隶、楷俱佳,尤以新体魏碑见长,风格俊逸典雅,与杨守敬、张裕钊被张之洞誉为湖北三大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