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故事连载-金线吊葫芦(图)蒂尕
柏泉的张氏家族人都知道,在蒋湾居住的是本族的嫡系,及大房分一支的后人。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自北池公(五世祖)以来,堂堂正正大房分支一的人,到了堪宗这辈,竟从本支家谱中神秘的失踪了(三修《张氏家谱》卷之一、分支一);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支脉为何另辟新径,竟然出现在家谱中的第十支里(三修《张氏家谱》卷支十一、分支十),堪宗竟成了本支先祖。这就是我要讲的“金线钓葫芦”的故事。 在讲故事前,先说说家谱里分支的缘由,和过继、立嗣的相关条款,及族规在这方面的严格规定。我们柏泉张氏宗族,自明朝天顺年间,四世祖思江公、思淮公兄弟,从他们的儿子开始分支;即从五世祖北池公这代人开始。兄弟八人加上鸾公,共分为九支,即鸾公系第九支。因堂弟思清、思浚、思渵无徴未详,(没记载无法考证,只能记“未详”)等以后考证核准后再补。
康熙年间,九世祖中宪公(伯琮 )所拟定宗派四句“坦任承先榘、行仁启世昌……”,序次从十世祖“坦”字辈起,共计二十字,后世子孙遵照不可有误。如字派用完,可请达者再续。
吾族于元末明初躲避战乱,自江西南昌府徒迁麻城、黄陂分火山,又复迁丰乐里(汉阳柏泉)以来从无旧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九世祖别麓公创修家谱,从十一世开始认字排辈,延续至今。当中画臣公雍正十二年(1734年)续修增一世为十四世。一百六十年后光绪二十年(1894),行简公三修家谱。现距前次修谱已过一百二十年,当中还有一次即四修家谱。
查阅<张氏家谱>及相关资料,结合本支后裔传忠的描述,他们这支相当特殊,一来人数不多,家谱中仅仅九张半。二则家谱记载上,他们从一支跨跃到十支,给人感觉是最后(临时)补上的。而且这支家族出继、入继现象比较普遍,我想这就是转换支脉的原因所在!
按照汉族家庭习俗,自唐朝法律及明、清朝代法律上皆规定:“男子无子允许立嗣。立嗣只许立辈分相当的侄子为嗣子,不得立女子为嗣,也不得立异姓子而乱宗。”所以在各姓氏家谱中,都会写上过继人为出继,要在家谱中写上“出继”二字;领养人则要在家谱中写上“为嗣”二字。还特别规定外姓人入继,只能写入继,不可立嗣。
这里要指出的,能否将过继来的儿子立嗣,关系重大,立嗣是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度、继承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是传宗接代,保证宗祀、家统不绝。嗣子在封建时代有很高的法律地位,不仅能够继承所嗣者的财产,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所嗣者在家族中的身份和地位。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对于过继立嗣的条款搞清楚了,下面的故事就好讲了:
自明崇祯年间,九世祖奇德公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堪纯,老二堪宗,老三堪功。由于胞弟奇才无子,就将堪功过继给奇才为嗣,帮其弟延续家中的香火。哪知到了堪宗这代,无后的梦魇,又笼罩在了堪宗的身上。堪宗不愿背上不孝的罪名,和夫人李氏商量后,纳妾生子,没多久堪宗就娶回黄氏。性质刚烈的黄氏,虽守节三载,原本立誓不嫁,最终因孤儿寡母难于生存,残酷的现实所逼;加上风流倜伥堪宗的真诚所动,瞻前思后的黄氏最终只有让步。堪宗如愿以偿娶回侧室,又白得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那高兴劲就不用提了。
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中时,堪宗的麻烦接踵而至,就是前面提到的过继、立嗣方面的规定事宜。堪宗纳妾继子本无可非议,无奈所过继的儿子系外姓人,按照家规,只能入继,不能立嗣。不能立嗣,那我要这儿子有何用?堪宗心里一百个不高兴。
为天工过继给堪宗之事,族长召集本族各支的元老们在“饗祠”中开会,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搬出历代条款压制对方说话。这样一来,距堪宗的要求越来越远,本房叔伯们据理力争,其中叔伯奇圣公仗义执言,用张氏家族的“纯孝通神”的孝道启发大家,望取得大家的谅解和同情。奇圣公道:“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侄儿堪宗过继天工的事,那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其目的就是要传宗接代,让香火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如果不立嗣,那我们这支嫡系血脉,如何能传承下去?……”,没等奇圣公说完,之伦、国贞叔侄俩站起来反对,国贞急于插言道:“先祖们定下这规矩,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时,不至于乱宗法。不管怎么说,天工过继只能在家谱中,写上入继子,绝不可写‘立嗣’二字。”其他分支的堂兄堂弟随声附和,会上一边倒的阵势,让话语不多的奇德,坐在那里替儿子干着急。
反对呼声最大的是,本房(一支)的那些叔、伯堂兄们,他们搬出《九世祖别麓公原订家谱凡例》,引用“本姓出继者,书出继。外姓入者,在前入继已久,亦直书入继。但无子立嗣,应以本宗继承为正。恐外姓久必回宗,嗣后,毋继他姓,已混宗支。违者不录不置,后者书,不传……”。
为天工立嗣之事,家族开了无数次会,大伯奇圣气得抹了脸,最后族长出面调解道:“国法条款不可违,家法不可逆。考虑到堪宗的实际问题,我提议:‘为了本族团结,彼此不伤和气,既然是嫡系支脉,换到那里都一样,就将堪宗及后人纳入空缺的十支,在这片空旷的领域,信马由缰自由发展。这固本浚源的方法叫做‘金线钓葫芦’。要知道葫芦多籽多福。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的法律条款,又维护了先祖拟定下来的规矩,大家觉得怎样?’。族长话刚落音,不知谁囔了一句“‘金线钓葫芦’好主意”。“好个屁!”奇圣公动粗吼道,“你们这样做不是把我这房往死的逼”,说完拍案而起,不久就带领家人移居到孝感杨店。奇圣公迁到杨店,为了生计.在湾门前,从北往南造了大小八口塘,这块地域故称八口塘张家湾。其祖坟在湾后墩子岗。当年奇圣公迁杨店后,人丁兴旺,有先后有人迁往河南、随州等地,这是后话。
按照族长的提议,奇德忍辱负重,决心向族人妥协,让堪宗的后裔进入新增的第十支。外表看《张氏家谱》又增加一支新的支脉。在家谱记载中,堪宗这栏仍然书写入继子,没能立嗣。
但这房宗亲始总终抱着这样一个宗旨,我是伏二公的嫡系血脉,为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蜗居十支,“金线钓葫芦”是一个兴旺发达的长久之计,我们十支人不要盯在眼前的得失,眼光要放远点,另辟新径到一个新的领域,活动区域更大,还能鹏程万里。只要血脉在,宗亲齐努力,一定会像那金线钓起的葫芦那样,多籽(谐音多子孙)、多福、兴旺发达的大头、紧跟其后随即而来。
据老人讲,从那以后只要是族里开会,不管大事小事,均要要等分十支人到堂才开始,哪怕等的时间长点,也得等到分十支的人来才行。这可能是,家族弥补分十支的那分愧疚;也许出自张氏家族敦厚淳朴之心,或者是常人,心灵上的自我发现罢了!?
张氏宗亲摄于蒋湾附近的刘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