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光绪《汉阳县志》中的胡氏蒂尕字汉阳
其意是:张胡氏,江夏翰林胡润之孙女。年十九岁嫁给汉阳柏泉人张任运,过门仅三年夫卒守寡。儿子承晋当时还在襁褓中。胡氏虽身处阀阅,即:有功勋的大户人家。手上的田亩房舍仅供衣食所用,生活上比较拮据。承晋从小皆由胡氏亲自教他读书习字,直到十岁那年才请名师授课训导。先生所教授的书本,均由胡氏一篇篇抄录,对那些有益、讲述高尚行为的文章,逐篇讲解并谆谆诲诫,这才将承晋培养成得到膳食补贴的秀才。考取府学前几名,才能获得膳食补贴,称谓庠生。其孙子先振,也就读于有名望的好学校。乾隆四十六年朝廷为胡氏建牌坊和“崇祀节孝祠”,其位置就在柏泉老屋湾《张氏宗祠》旁边。哪知第二年远祖母胡氏就仙逝了,葬南乡玉三里六神山丁祠湾前。
看到《家谱》和《烈女传》上讲述的这段描述,使我想起各史料中的记载。资料上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世祖鹄严公(讳叔珽)与亲家孙进士谈妥,不久就定下了良辰吉日,积极张罗儿女们的婚事。这位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进士,内阁孙中书的次女,就要与坦快成婚,两个门当户对官宦人家,翁婿两均熟读圣贤之书,兴趣爱好又差不离,所以说,张孙两家联姻,不能说是亲上加亲,起码彼此之间是亲家、亲戚,互相有所照应,仅这点,就该高兴得喝几壶。这年鼻祖讳坦快公,实满一十六岁。
自完婚后第二年,鹄严公带着全家,遵照母亲大人王太君之命,从府城(汉阳)显正街旁的三槐里,移居回柏泉老屋湾的旧庐(老宅),并在此楼中读书会友。由于此楼四周三面环水,面积不大,和三槐里的楼房外花园比起来,那要狭小窄隘,故朋友们戏称柏庐为“吾楼”。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鼻祖坦快公受命进京谒选(官员赴吏部应选),增补为光禄寺珍馐署署正,不惑之年的坦快公始奔仕途,为此望大展宏图。聪明灵光勤恳的他,牢记老爷爷禹木公为官之道的训导:“宜缄默,毋自矝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见才者必遭忌,无过者即为功,惟谦和,以宽以恕。”故深得署内同仁的喜爱,第一年署内评审工作中,因政绩桌著荣获加一级荣誉。
儿时我曾听三太讲过这段故事,文章中所说的(张)讳任运和胡氏是我远祖和远祖母。我是复迁柏泉始祖伏二公的第十九世孙,从我往上数,远祖就是我的八世祖,下面均按此说法。是鼻祖讳坦快之子。太祖讳承晋,列祖讳先振。这种说法、算法决对正确,是不会错的。
三太所讲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仲夏的一天,艳阳高照河风淅淅,署衙报喜的报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乘着彩船,沿着泾河,敲锣打鼓喜庆地向老屋湾划来。这年鼻祖坦快公进京,到光禄寺珍馐署赴任。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远祖讳任运公,生于官宦世家,其父讳坦快不久进京为官,在京城的光禄寺珍馐署任正加一级”。当年我还不知道这珍馐署正署,是一位怎样的官,书本中从未介绍光禄寺珍馐署是干什么的,忍不住问三太道:“光禄寺珍馐署正署是个什么官哟?”。在一旁喝茶的三爷爷(张启璞)开口道:“你看过电影中皇帝祭天、祭神农、大典、大婚、的场面唦?这些礼仪程序的执行,摆设就是光禄寺珍馐署所干的事,你的鼻祖(九世祖)就是干这事的”。当时人小,经三爷爷这么一说就全搞清楚了。
三太见我不再问了,就继续讲道:“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在爷爷鹄严公的料理下,其孙讳任运娶回贤惠的胡氏”,听到这里我不明白之间关系问道:“这鹄严公的孙女是哪位唦?”三太见我们搞清楚,提醒道:“那是你的远祖母(八世祖)胡氏,她是江夏翰林(胡)讳润之孙女,润之是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间的进士。胡氏嫁给张家的任运,当然是门当户对十分般配。“
说到这里三爷爷又插言道:”这门当户对是有讲究的。要知道,门当和户对是建筑上的名词,而且有严格规定和讲究的,这门当,就是老宅庭院大门前的那对石鼓、石墩、石狮,平常百姓人家只能摆放石墩,官宦人家可以摆放石鼓,侯爷王府才许摆放石狮。户对,就是大门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砖雕和木雕,有圆形方形之分,一般文官为圆,武官为方,一至五品官员门楣上允许放六个,六至七品官员允许四个,其他及普通人家能用两个。这就是门当和户对,是不是门当户对一看就知晓。人们将这两个建筑用词,借用到男女双方地位般配的人家,这就是门当户对。”三爷爷说到这轻松地笑了一笑,仿佛教授完一项重大的课题。
接下来三太又说道:“ 张家是柏泉的大户人家,说起娶妻自然热闹,当年身为名宦乡贤的鹄严公,在家乡给孙子娶孙媳妇,那热闹场面可想而知。彩船将孙媳妇从江夏接来,敲锣打鼓,送礼、恭贺的喧闹声连绵不断,人来客往接踵而至。作为江夏胡翰林的掌上明珠,讳润之最最疼爱的小孙女,这会出嫁过门,能不热闹吗?
还在胡氏牙牙学语期间,胡翰林夫妇俩一有空就将她捧在手上,逐字逐句教授话语。在他俩的精心开导下,小胡氏开口说话就是一大段一大段的,从没细伢那种咿咿呀呀的味道。聪明伶俐的小胡氏,还不时仿照大人口气吟诗,逗得老两口哈哈大笑。在这位翰林爷爷的教导下,胡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庭教育。爷爷并没因她是女孩放弃对她的教育,把她和男孩子一样送到学堂(外傅)去接受教育。
胡氏自从嫁到柏泉张家后,除了“吾楼”的爷爷奶奶常来外,相伴她的就是朝夕相处的婆婆和书。小时后就听爷爷说过,老公爷爷的妈,老太,江宜人(讳兰)是有当地有名的才女,不幸英年早逝,所留下的《倚云楼诗钞》是他的平生最爱,出嫁那天他将此书交给孙女,勉励她不要忘记学习,争取和江宜人一样富有才气。爱读书的胡氏,一有空就将《倚云楼诗钞》拿出来读。在京为官的爹爹,在她过门前两年后就过世了,那年是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在婆媳的共同呵护下,家中虽有够穿衣吃饭田舍外,爷爷奶奶还不时来资助点,小日子还算过得去。府城贡院读书的老公(任运)因考试成绩优异,每月有膳食补贴,每次他从贡院回家,除了带贡院的新闻外,还会从街上带些点心、糖果给母亲和妻子。婆慈媳孝一家人,其日子,过得那是其乐融融和和满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幸福美满日子刚刚维持了三年,也就是在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老公任运不幸因病在家去世,那年胡氏的儿子承晋才数月,婆媳两加上襁褓中的婴儿,凄楚孤独的日子可想而知。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不时过来帮衬些银两,家族亲朋也常伸出援助之手,亲情的爱,宗亲的关怀,逐渐烘暖年轻的胡氏的心。饱读诗书的胡氏,知道这家只有靠婆婆和她撑着,决不能把婆婆累垮,于是她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干,任劳任怨的她,将全部心思花在婆婆和儿子身上。整个老屋湾,她总是第一个起来,而其睡得最晚,家中的那台婆婆曾用过的纺车,在昏暗的油灯下,总是咿咿呀呀唱到后半夜。
要知道,一个生活在湖区的家庭,缺乏男劳力,如何面对田亩众多家务。年轻的胡氏勇敢担当起眼前的一切,除了农田交给佃户种植不用操心外,家中一切事必躬亲。看到她屋前院中忙碌的身影,谁又会相信,这位出自翰林家庭嫁入豪门的千金,竟能如此吃苦,还会干,男人做的活。在胡氏呕心沥血的教导下,儿子承晋学业有成,如前面所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府学,成为一名拿到膳食补贴的庠生,不久就能明经为官。这是后话。“
讲到此,三太喝了口水,歇了会又继续说道:“在胡氏的呵护努力下,日子过得比较清苦、拮据,但,儿子和孙子均已长大成人,他们父子两还都学业有成。
鉴于胡氏严守贞节、孝敬婆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朝廷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颁旨在老屋湾《张氏宗祠》旁,建牌坊和《崇祀节孝祠》。远祖母胡氏的事迹,乾隆《汉阳县志》、光绪《汉阳县志》、《夏口县志》、《邑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当年在柏泉乡的贞节、节孝牌坊还真的不少。这,在家谱及史料中均有记载,等你长大后自己看吧”。三太说完用手摸了摸我的头,到厨房做饭去了。
注:三太姓胡名明冰我的叔祖母,叔祖父讳启璞之妻,季郁公(讳仁芬)的三儿媳,其父汉阳凤凰巷12号银杏轩的胡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