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印象
最后的印象 |
今年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备受媒体关注,在多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扶风县水利局有一位治水能手黄平,在他带领下,扶风县渭河治理任务超额完成了3.9公里,所以一直想找机会采访他。但由于黄平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结果是一等再等。等到再采访时,听到的却是他因过度劳累而去世的消息。 这天的追悼会上,扶风县绛帐镇防洪站站长候百平红着眼睛、蹲在一棵小树旁不停地抽烟。他还在回忆和黄平的最后一次见面:那天,两人因为某段河堤堤面宽度不达标的问题曾有过激烈的争吵。后来,黄平在河堤上下跑了四五个来回,测量了三组数据让候百平自己比对。候百平看着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立即表示连夜组织施工队,将这段河堤再外扩 黄平所得的病是出血热,按理说这种病致人死亡的几率很小,可他却疏忽了。今年初,全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后,黄平主动请缨,担任扶风县治渭办副主任,主管工程技术。挑起这个重担后,他几乎不回家,天天奔走在单位和工地之间,用黄平同事的话讲就是“工作起来近乎痴迷、近乎疯狂!”11月底,他感觉自己已经发烧多天、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去了一家诊所进行治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工作的热情。像往常一样,他每天带着一把卷尺、一个铲子,从一标段步行到六标段,亲自测定堤面坡面比例、取样检测沙土抗压强度。 渭河治理工程前进桥至罗家桥段项目负责人乌明礼对黄平的这种工作态度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黄平最后一次到他的标段进行检查时,不听介绍、不看资料,只是跪在地上来回测量背水坡的坡度比。这就是黄平平时“只相信自己眼睛”的评判标准:“他每一次来,就是检查的比较详细。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那两天雨也比较多,他来工地后要求背水坡的宽度和这个高度要那尺子、拿定位仪,一定要把质量弄出来,达到验收。反正一个礼拜就要来三四次。” 工作成了黄平生前做出任何选择的唯一标准。就连选择看病的诊所,都在距离河堤最近的地方。由于诊所条件落后,黄平的病被当做普通感冒进行治疗。而黄平本人也是能撑一天算一天。就这样,12月2号,在宝鸡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劳动竞赛启动仪式结束后,由于劳累过度,带病工作,黄平当天下午五点住进医院治疗,医生初步诊断为出血热,后转入西安唐都医院,最终确诊为出血热并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17号去世,年仅46岁。 陪黄平走完最后一程的除了他的家人外,扶风县水利局陈红科是他唯一的一名同事。陈红科说,黄平不仅是他的直接领导,还是他的老师。黄平毕业于陕西省水利学校“水利机电”专业。毕业后,他在扶风县河道管理站工作了15年,期间,他带领一批业务骨干开展了多次渭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2010年曾被评为宝鸡市水利局水利库专家。陈红科说,黄书记如此拼命的工作,就是因为他对渭河所积累的深厚感情。治理好渭河是黄平的一个人生理想。在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后,黄平就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他对渭河的感情不是一天两天,他曾经也找省上、市上,想给渭河立点项目,挣点资金,但是一直都没有争取到。所以今年力度这么大,领导这么重视,这等于给他原本很兴奋得人,又打了一针兴奋剂。他感觉他这个多年的愿望就要马上实现了。要不这次渭河工作开展以后,几乎可以是成天在渭河呢,他没走过一个标段,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监理人员都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他就是哪怕就是有 扶风县防汛办副主任朱雪莲至今不能接受黄平的离开。作为黄平的副手,她仍能记起黄平最后一次给她安排工作的情形。12月1号,由于连续的阴雨天气,工程一度停工。这天早晨,朱雪莲刚到办公室,电话就突然响起:“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给我打电话,打电话也没说啥事情,光说走!我就赶快往楼下跑,结果来以后,渭河堤防这两天下雨,桥头这一块车开不过去,我们一直走过去了,看工程能不能施工。黄书记那天安排的事情比较多,让我跟设计院赶快联系把这五公里示范段的设计给我们做出来,然后还有个南岸14.7公里,咱明年的建设任务;然后还给我安排就是法汤桥到罗家桥中间这两公里,把迎水坡的砌石赶快让开始动工,没想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安排工作。” 如今,朱雪莲天天奔走在渭河的河堤上,继续着黄平未竟的工作。为了适应工地上的环境,她还特意剪短了头发。黄平走了,但是治理渭河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在没有了昔日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朱雪莲正学着面对许多新的任务和困难。(宝鸡台记者滕阳、实习记者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