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原总编曾彦修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8748585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03日

曾彦修谈胡乔木

发布时间:2015-03-03 21:40:5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这里面建功最大的,公开建功最大的,我以为是陈伯达。在背后建功最大的是胡乔木。

因为胡乔木的资历,他的声望在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前,解放区进延安的,没人知道他。他就是协助毛主席收集出两条路线,把1927年以后,党内的各种文件,尽量收集,尽可能收集。开始是毛主席自己在编,后来主要是他在编。编成这么厚的《六大以来》。

1928年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以来》,这么厚的是一本还是两本我不记得了,因为我们没有资格看这个书。但是我在宣传部接触过,翻了翻。然后有两本,《两条路线》,上下这么两本。

参加《两条路线》学习的人比较多一些,我们这些人当然不在内,如果都在内,那么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这个是胡乔木编的,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在延安建立毛泽东的威信,在宣传上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一人一半。陈伯达就是根据几篇文章,把毛泽东一下子放在了神的地位,我们从此就真的把他当神了。基本上个人崇拜的心理已经在心里树立起来了。谁帮助树立的?是陈伯达。所以陈伯达对建立毛泽东的威望应该是功高无比。后来怎么回事?我也闹不懂了,陈伯达一下子被打倒,闹不懂。

《大师》:1943年,胡乔木把您从中央政治研究室调入中宣部。1948年底,胡再次把您调进当时的小新华社评论组。1949年进京后,也是他放您南下广州。1954年调回人民出版社也是他的主张。这一系列调动,能否说明他有意培养您?

曾彦修:整风期间,延安的各个机关,各个单位基本上都停工了,上层几个人,主要是一个人,即毛主席还指挥一切。

我们在延安,实际上我们吊在空中。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不愁衣食。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真实的。但是1942年到1943年,搞抢救运动搞得太紧张,死了些人,抓了很多人,动不动就抓。

我的初中、高中同学有三个人都抓起来了,都进了监狱。日本投降以后两三个月,在杨家岭延河对岸,公路上,忽然看见一个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在哪里?他说在保安大学。我说什么叫做保安大学?保安处,就是公安处。监狱就在那里,我说什么时候?他说1943年被弄来的。我说,那你早我一个月嘛,我四月份我也是从绥德急调回延安的,回去实际就没有自由了。

我说你们干什么?他说我们在监狱里,捉了这么多人,闹来闹去,一个特务也没有。我说,监狱死了多少人?他说,好像只死了两个,其余正式枪毙的好像没有。

我说这好啊,很好,没有人被枪毙,阿弥陀佛。他说我还跟蔡子伟他们在一起。我说,蔡子伟不是枪毙几年了吗?他说,是啊,公开说是的,实际上没有。滑稽的事情多了。

这个蔡子伟跟另外一个人,说了一个罪状,反革命,枪决,公开发表了罪状,实际上都没有处决。蔡子伟解放以后是农业部副部长。我说阿弥陀佛,宣布了枪毙,结果并没有枪毙,留下来了。

整风抢救以后,各个机关也停下来了,其中包括中宣部,中宣部已名存实亡。 各个科室的名字都没有了,最初的宣传科长叫吴亮平,当过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1942年六七月间,就到晋西北去了,干什么我搞不清楚。那么其他的,就是散兵游勇,人也不多。有几个人调到《解放日报》去了,剩下的人已无业务。

但是反而调了几个人进中宣部,我们说叫“四大家族”。范文澜范老一家,范老两夫妇,一个儿子,后来划了右派。王学文两夫妇,一子一女,四个人,张仲实两夫妇,一个孩子,还有曹宝华两夫妇,曹宝华根本没有任务。他就是埋头翻译俄文书,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是他去了宣传部。

这个“四大家族”,最年轻的曹宝华,比我还要大十多岁,因此我们剩下这些人,还得照顾这“四大家族”。我们都是很尊敬他们的,特别是对范文澜、王学文,张仲实这些前辈。

但是偏偏胡乔木坐在这个地方,他干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他坐在这个地方指挥一切,主要是宣传机构,《解放日报》,跟新华社。那么,宣传部他就附带管管,没有什么这个科那个科的,名字都没有了,科长也没有了。

他本人组建宣传部,从没有宣布部的什么事情。但是,既然这样子,为什么1943年以后,1944年3月,1943年11月反而调我去,去干什么?叫我去协助他编中学教科书。

胡乔木他有很多事情,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想,找几个人。中宣部胡乔木1943年3月把我调去了。田家英比我先过去几个月,他叫我整理一些材料,在国民党区印的宣传材料,上面搞一个假封面,无非是揭露国民党怎么黑暗、专制,蒋介石应该打倒之类的。

那么第一次我把这个材料的文字给他看,我也不认识他,规规矩矩的,他讲的很简单,但是讲得很中肯,就是非常之正确。一个青年,你自己不要骄傲,虚心一点,这样的老师是不好找,经过胡乔木点拔以后,确实是有大的进步。胡乔木别的事情不是说样样都高明的不得了,但是写文章的规矩、技巧、无病化,那是很高明,轻描淡写,说几个字,什么都说清楚了。

他觉得把这些人调来了,没有事儿干,那怎么办,所以他会想许多事情的。他觉得既然没事情干,他就叫田家英和我二人协助他编语文教科书。他编的语文教科书就是在根据地使用的,高中初中加起来,五年制语文教科书,他有他的想法。这个东西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我们的看法:我们在根据地,艰苦奋斗大概还有很多年。

还要在山沟里待10年、20年,那一直待下去了。待下去,一下子大学办不了,延安抗大、陕北公学那是临时训练,前方是发动群众的。那是政治训练班。

长期的训练是文化、科学,所以他说,我就想编成语文课本。叫我们去协助他。实际上是听他的意见,由我们两个动手。

他教我写一些语文知识、自然科学的知识。科学题目要用散文来写。他突然拿出一本书出来,当时贵阳出版的,名字怪了,叫做《乌拉博拉的故事》。连这类书他也拿着就看,这种读书之心实在可贵,这是中学水平的科学故事。他当然不是一个通俗著作这方面的专家,但是他很懂。他忙成那个程度,对一本科学常识的书,我们都没有看,他却认真看了。他说,这个书写得好,就是一篇太长了,好几千字,不行。要我们编写一篇不能超过1500字的艺术性科学语文。此事受的教育大了。

当时中央正在讨论历史问题,就在杨家岭开七大。我看很多同志,延安出来的,似乎什么两条路线斗争,什么中央开会,批判哪个,好像他们都知道。但是我们两个住在胡乔木办公室,所有这些事,一个字都不知道。中央在干什么,在批判彭德怀,在批判王明、博古、张闻天,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儿。中宣部内,胡乔木保密到我们不知道,一个字也不知道。一直到《解放日报》有一天黄昏的时候,送来一个张去,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时候,我们这些基层人员才知道此事。

这就是说我们两个眼睛一抹黑,不要说你什么都知道。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什么都不知道,胡乔木没有告诉我们半个字。什么样的斗争,什么历史问题、决议、开七大,全不晓得。有些人的回忆,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知识分子占中央比较重要地位的,我想了一下,就没有谁知识面达到胡这个水平的。康生的知识面比较宽,陈伯达有一些方面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戏曲史、版本史等,他比不上康生,关于中国的音乐、美术、篆刻这些方面他更比不上康生。但古今中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我以为,胡乔木可能是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突出的一个。

有人会说你这也太夸张了吧?恐怕不夸张,当然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一二十个,瞿秋白等人最大了,但是知识面还是不及胡。胡乔木是扬州中学毕业的,高中毕业。所以他的中文、历史,这些修养基础是在扬州中学就奠定了,再加上自己特别用功,记忆力特别好。

他编语文课本这个东西,我看不是一定有什么大目的,而是他自己天天干这个政治,也枯燥,他还有多余的能力来干这个方面,或者叫做自留地,去地里面种两根黄瓜。那谁来干呢?那就是找几个人帮他一起做。

1942年开始整风以前,张闻天走了,我是一个小随员,六七个人跟着他走了。去参加晋西北的农村调查。那么剩下的这个宣传部的任务也就停止了。实际上,延安只有一两个宣传机器在开动,这个就是《解放日报》跟新华社。毛通过这两个东西控制全国的一切工作。当然内部还有一些指示。公开的知道的工具就是这两个。还有一个就是创办延安广播,是日本投降以后创办的,是温济泽他们办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