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明天,还会有人来看你吗?
公元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梅春村还是像往常一样迎来了黎明。
6:00,深秋的早晨,晨曦微露。我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吃饭。
9:00,儿女们都出去做事去了,我这个一向闲在家里的人,现在也该出去走动走动,到街坊邻居家串串门了。临冬的天气实在很凉,天上还飘着丝丝细雨,让人感到了入冬一般的寒意,于是我干脆便扣上我的那顶帽子。
9:18,收拾好家里,跟老伴儿打了声招呼就出了门。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远离城市的喧嚣,村子里的路上、巷子里人不是很多,大家也都出去干活去了吧!一路上,街坊们有的在自家门口洗衣服,有的也在屋里忙着什么……不知不觉来到了老张家门口,进门一看,也只剩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于是我干脆也坐下聊了起来。
9:35,我和老张聊的正酣,忽然感觉有人进了院子来到了门口,要打听事情,仔细一听才知道是询问梅汝璈的,老张一听变冲我吆喝:“嘿!正好是你的事哦!”我出门一看,是几个年轻人,我有些惊讶。他们原来是想了解梅汝璈的一些事情。当我告诉他们我就是梅汝璈的堂弟时,没想到他们特别激动,像是找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9:41,我告别了老张,来接待这些新客人们。一起出了老张家。他们问了关于梅汝璈的很多东西,我也开始津津有味的给他们讲着。边讲边带着他们来到了梅汝璈的故居。梅汝璈故居原来是一大片的晚清建筑,在当时是一大片豪宅,他们家当时也是大地主,豪宅后面还有一片树林,是原来他们家的后花园,梅汝璈那时每天早晨都到后花园读书。后来,解放后,村子进行土改,把房子都分掉了,现在住了很多户人家,而那个后花园也荒了。我还告诉他们,梅汝璈的家世代种田,他的父亲当时是一个很有名的测量专家,看到梅汝璈从小就很聪明,于是很有明间的送儿子去读书,后来梅汝璈12岁到清华学堂读留学预备班,后来到美国读大学,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最后拿到了法学博士。这几个年青人听的聚精会神,在本子上一直记着什么……
9:55,我又带着他们看了梅汝璈出生的地方,然后从巷子西头走到巷子东头,这么一大片房子当时都是梅汝璈家的。刚走出巷口,又碰到了一群年青人,原来他们都是来找梅汝璈的事情的。看到这么多人来问梅汝璈的事情时,我很是激动,也来了劲儿。他们也全都跟着我来到了村口,这里是一片池塘,是梅汝璈的父亲梅晓春在民国六年重修的,池塘边的栏杆上还有记载。他们也都好奇的看了看刻在上面的字。我告诉他们我的家中还有梅汝璈的一些有关资料时,他们兴奋的非要跟我回家,于是我便像个老将军似的带着这群年轻的“士兵”往家走去。
这是一个颇有古代文化气息的村子,走在村子的大道上,这一路上的一屋一宅、一砖一瓦,无不透着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连村子这条大道也是古代当时的主要驿道。大家也不由的不时的驻足观察。
10:12,到了家里我才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地方来招待这群特殊的客人们,没有太多的椅凳让他们坐,只能拥站在那么一间小小的厨房里了。我进了里屋,老伴看到有这么多人来,也十分开心。我从柜子里取出了用心珍藏的那包东西,也是这些年青人很想了解的东西。这是一包普普通通的东西,我轻轻的放在桌子上,这时,他们已经围满了整个桌子,围满了我的身旁。一层层的揭开外边包着的布,里面是几本书、几张老照片和几页旧报纸,然而,这几样东西可是家里最珍贵的。在我一一介绍了这些东西之后,他们也相互传着看看。书籍是这几年里出版发行的,照片都是梅汝璈的,还有一张是我和梅汝璈的夫人肖侃女士的合影,其中有两张是梅汝璈在北京的时候寄给我们的,在中国可是仅有的东西。曾经有一位记者想高价买下,被我婉言拒绝了。在我看来,梅汝璈是南昌人的骄傲,是全江西人的骄傲,甚至是全中国人的骄傲,他是独一无二的,我要让我的后代永远记得他。这些我从1986年就开始收集的东西是我的传家宝。他们来回传着看,我很是担心会弄坏或者弄丢他们,然而另我欣慰的是,他们很爱护这些东西,而且很认真的在看。
梅汝璈的事迹在历史上应该很有意义,应该能算得上是个名人了,可是为什么他就不能想其他名人那样被广为流传呢?而他的故居,晚清时期留下来的,永远也只能变成断瓦残垣么?在看看他曾经出生居住过的村子,只有少数人靠自己开场富了起来!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村子,又是梅汝璈的故居,为什么就不能像别的名人故居那样被开发起来呢?如果这里能在全村人,全村委,甚至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发展起来,对梅汝璈故居修复,与附近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遥相呼应的话,那么,村里的经济也会更加好一些,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高一些。
现在,知道梅汝璈的年青人不是很多,甚至越来越少了。今天能迎来这么多年青人来问梅汝璈的,我很是欣慰。我知道这群年青人将来是要做记者的,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来知道梅汝璈,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梅汝璈的话,收益的不仅是整个村民,是整个社会……
11:23,客人们要走了,和他们聊的很开心,很久没有这么激动了。我知道,未来是他们年轻人的,希望他们都有个美好的未来。那些东西已经整整齐齐的放在了桌子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站在家门口,久久没有进屋,我心里也久久没有平静: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你。明天的明天,还会有人来看你么?
(附:梅汝璈简介:梅汝璈(1904-1973),江西南昌人。12岁时,考取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到北京求学8年。1924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赴美求学,1926年,梅汝璈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斯坦福大学。1926年夏至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当时立法院委员,并担任多所大学教授。二战结束后,苏、美、英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组成由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11个国家参加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位列11国法官名单中。从1946年1月法庭组建到1948年底,他和其他同行一道,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审判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担外交部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