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蝶衣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4943
本馆由[ 50c0cx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陈蝶衣百年人生

发布时间:2010-10-11 13:07:03      发布人: 50c0cx
 陈蝶衣是1952年去香港定居的。在此之前,填词写歌并非是他的主业,在上海办报办杂志才是他赖以谋生的手段。他原名陈哲勋,又名涤夷,号逋客,后来别署玉鸳生。18岁时就辍学进了上海《新闻报》,做一个练习生。他的“蝶衣”笔名一说来自涤夷的谐音。另一种说法则是,当时周瘦鹃,程小青等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在上海正风行一时,杂志上刊出一篇流行小说《蝶衣金粉》,很受欢迎。又由于陈蝶衣在报馆中年纪最小,大家都叫他小弟弟,“蝶衣”在上海话里连读就是“弟弟”。于是,陈蝶衣就成了他的笔名,一用就是数十年。   陈蝶衣在1933年创办《明星日报》,年仅27岁。由于是无名小报,虽然售价大洋1分,但还是卖不动。陈蝶衣就想出了发起“电影皇后评选”的招数,扩大了一些影响,但是来投票的人仍是不多。陈蝶衣又出一招,将投票人、被投票人以及选票数字逐日刊登在报纸之上。读者们看到自己的名字竟然跟明星排列在一起,顿时热情猛增,这样,报纸在两个月内就收到数万张选票。投票结果,明星公司的胡蝶压倒了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和天一公司的陈玉梅,成为了“电影皇后”。《明星日报》也借此机会,一跃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娱乐报纸。   1941年,报人平襟亚在福州路创办了一家“万象书屋”,同时准备办一份《万象》月刊,他第一个想到聘请的主编就是陈蝶衣。陈蝶衣把《万象》定位在包罗万象上,他喜欢追求新潮,同时又强调“言之有物”。所以陈蝶衣最喜欢“陌生名字”,刊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作,黄裳等作家就是那时成长起来的。同时陈蝶衣又依靠自己的人脉,先后拉拢了郑逸梅、傅雷、张恨水、张爱玲、孙了红等等大牌为《万象》写稿。由于《万象》的商业性和趣味性都非常强烈,杂志销量一路走高,最火的时候曾经九次再版,平襟亚从中着实赚了不少。   陈蝶衣一共为平襟亚编了近两年共十八期的杂志。但是一年多以后,双方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大。最终,1943年5月,陈蝶衣拂袖而去,两人不欢而散。平襟亚急得双脚直跳,四处托人寻找编辑高手,在“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的介绍下,终于聘得柯灵继续主编《万象》杂志。   离开《万象》后,陈蝶衣又转入历史悠久的八卦小报-《铁报》。《铁报》是由毛子佩1931年创办的,自称“报纸弹硬得很;写稿子的朋友,真可以称得起钢铁阵容”。邵飘萍、张恨水亦曾先后负责。陈蝶衣为《铁报》一直干到了1949年。那一年,新闻收紧,《铁报》不再那么“弹硬”了,同时上海新出现一份四开娱乐小报,名字却要叫《大报》,社长是冯亦代。不久冯离职而去,陈蝶衣就入主成为主编,继续坚持海派小报风格。由于《大报》的副刊内容丰富,大受上海市民欢迎。这份报纸一直坚持到了解放初。1952年公私合营,除了《新民报》以外上海所有私营小报就不再发行了。   1952年,陈蝶衣移居香港。到香港以后,为了生计,他既编报刊又写专栏,同时开始写作电影剧本。他的第一个剧本是《小凤仙》,由邵氏公司投资,李丽华主演。在《小凤仙》中,李丽华为其角色小凤仙设计了多套戏服,在影片上映后带来一股戏服热,被商家竞相仿造,一度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服饰,并获称号“小凤仙装”。陈蝶衣从此站稳脚跟,随后又写了《秋瑾》,《小凤仙续集》等剧本,也都由李丽华主演,获得好评。1961年,陈蝶衣为邵氏公司编写了黄梅调电影《红楼梦》的剧本,由袁秋枫导演,古典美人乐蒂演林黛玉、任洁反串贾宝玉、丁红演薛宝钗,红极一时,以至于后来邵氏多次想重拍这部《红楼梦》。   但是陈蝶衣在香港主要的工作还是写歌词。几十年来,陈蝶衣已经陆续写了3000首歌词,成就了几代歌手。先有胡蝶、姚莉,后有邓丽君,较近有蔡琴,费玉清和大陆的方琼等等。《南屏晚钟》、《诉衷情》、《我有一段情》,《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等经过蔡琴等几代歌手传唱,已经被公认为经典华语流行歌曲。   1996年,陈蝶衣获得香港创作人协会终身成就奖,这是香港乐坛最高的荣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