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笑星夏文兰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96047050
本馆由[ 尼克号 ]创建于2015年08月17日

南京相声前景不容乐观

发布时间:2015-08-17 15:47:29      发布人: 孝爱天使

夏文兰——是我国80年代时期从事相声艺术比较早的一位女笑星,作为相声大师姜昆先生唯一的一名女弟子,她的许多代表作如《悄悄话》、《怎么了》、《五彩缤纷》等,一直被当今走红的80后贾玲等学习模仿,作为南京市白下区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秘书长,前不久,夏文兰参加了中国首次相声小剧场论坛,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支公益相声团队,夏文兰和他的丈夫倪明为这个团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面对全国的同行,夏文兰有话要说。
 

听到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这个名字,大家肯定就会明白,我们是一个以企业来冠名的俱乐部,而且我们一直做的是公益演出。换句话来说,老百姓来听相声是不用花钱的。听到不花钱来看演出,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最起码,你们的演出费用从哪儿来?说实在的,之所以让企业来冠名,来做公益演出,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南京尽管是一个相声的大码头,中国最高级别的曲艺牡丹奖颁奖活动也长期落户在江苏,但南京二十年来的曲艺发展,特别是相声艺术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南京虽说是个大都市,但既没有自己的专业曲艺团队,也没有独立的曲艺家协会。为数不多的几位从事相声表演的老同志,也是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应该说,南京专业从业人员屈指可数,加在一起,不会超过5个人。虽说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但水平也有高有低。既然人这么少,为什么还要成立俱乐部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热爱相声艺术,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相声上了。当时也是受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影响,所以,就斗胆也想在南京也成立一个相声俱乐部。但没想到,在南京成立一个相声演出团队是那么的艰难。这里面还参杂着很多人为的因素。好在南京的一些老先生,如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等都非常的支持,也正是在老先生们的带动之下,俱乐部才得以成立。
 
刚开始的时候,是准备在南京夫子庙的大成殿,当时,我的恩师姜昆老师,李金斗老师还帮我们实地考察过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后来想跟南京的开心茶馆一起合办,但茶馆是人家个人投资的,在演出方式和管理模式上有很多的不便。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南京市白下区文化局,文化局的领导很支持,说场地我们可以提供,但你们不能卖票。正好当时,国家提出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要免费开放,所以,我们定位于公益免费看演出,直到现在也是全国唯一的。
 
其实,在俱乐部成立之初,我们也尝试着卖过票,但后来发现,不卖票来的人还行,一卖票几乎就没人来了,后来就想尝试着送送票,培养培养观众,再想卖票,领导坚决不同意了。因为南京人好像没有买票看演出的习惯,这就好比你请他吃饭可以,让他请你吃饭绝不可以。别说我们,牡丹奖的门票也是由政府统筹之下,由其它单位来买单的。
 

夏文兰坦言:在南京说相声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江苏有自己的三大曲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政府文化部门也把主要投入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品牌生产上,曲艺家协会也是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江苏如果不推自己的产品,拼命推相声那到奇怪了。南京相声有过他闪亮的过去,但发展到了今天,前景不容乐观,相声在南京的生存状态,说个不好听的话,如同鸡肋。不仅没有好的演出场所,也没有很好的市场,有些人虽说喜欢相声,也只是一种爱好,不会拿这个当职业。我们就参加过好几回年轻人的拜师仪式,但仪式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会专门来说相声,基本上都干别的去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都得养家糊口啊。说相声不挣钱谁还会来说啊。青黄不接也是南京相声的软肋之一。
 
夏文兰介绍说:南京相声俱乐部成立四年,就换了四个地方,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好的一年是2012年,在江苏省文化馆小剧场,因为紧靠闹市区,人员稠密,观众进出也方便,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和人气,说相声要想在南京靠卖票养活自己恐怕很难。
 
夏文兰说:我们说是公益演出,但演员是有补贴的,一般在小剧场演出每人200元。如果到外地慰问,相对会再高一点。老少一样,童叟无欺。按照这个标准,政府部门的那点补贴根本就不够用,因为只要演出,演员是不管你的,没补贴可能根本就不会来了,所以,我们找到了江苏华恒昌集团的董事长朱华先生,朱总因为是我们的好朋友,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他二话没说,当场拍板决定支持我们做公益善事,这才有了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的长足发展,应该说是企业家掏钱,老百姓得实惠,南京的相声人卖了个好名声。也正是由于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放心大胆的走进基层,走进社区。才能到西安、天津、重庆、上海等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还把一些相声名家请到南京来献艺送宝。
 
迄今为止,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已经演出了近500场,观众达30多万人。但是,夏文兰直言,一个艺术品种不能在市场当中求得生存,不能跟市场经济紧密挂钩,那它的存在就会出现问题,也不符合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相声艺术的发展前景更不容乐观。对于这一点,作为已经在相声舞台上摸爬滚打30年的夏文兰也有着自己思考,她觉得: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他的生命周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京剧也一样,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它能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它,更多主流社会的人喜欢它,这才是生命力。历史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一样,除了中国汉字和汉语这种传统文化走的时间最长,但也受到新的挑战,要想保持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大家去喜欢它,它才能存在下去。象楚辞、唐诗、宋词都是当年的流行与时尚,最终还是消失了,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是能不能有办法让传统艺术形式走得更远些,像普通胶卷才百多年就面临绝种了。很多地方戏也一样,只有几个上年纪的人在听,不改变形式,增加时尚元素肯定不行。
 
相声也是如此,需要坚守传统,但要把时尚的东西加进去,这是创新,如何加?怎么加?年轻人是时代的主流,北京、天津的小剧场相声之所以这么火爆,就是因为众多年轻人喜欢他,这才有了它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相声还是应该多从年轻人身上发现新的可以加入的元素,让年轻人、中年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才会有一定有市场。相声的发展不是南京的问题,是整个这个种艺术形式生存的问题。这是个大题目,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如果能让相声重回南京的夫子庙一带演出,肯定会有新的起色,一来夫子庙是南京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当年的很多相声名家都曾经在这里献过艺。二来夫子庙人气旺盛,观众可以随时观赏。三是通过市场的检测,让南京相声健康的发展。坚守传统,其实不需要被传统套住头。说不定,传统的边缘化正是另外一条发展之路。[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