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真是“笑到最后的人”
难以想象鲁老师是在多大的心痛与坚强下写下这封信的。在生命面前,鲁老师和苗苗都是强者。
这样的死亡态度,感染了不少人。有学生说,看到老师这些年来接连失去自己挚爱的母亲、丈夫和女儿,十分痛心。在他们心里,鲁老师是一位知性、优雅的女人,对待家庭全心付出,对待学生充满爱意。在他们不知如何宽慰鲁老师时,鲁老师却用这封信宽慰他们。
不少学生给鲁老师留言,用心温暖着老师。
“苗苗,人的一生本就短暂,在历史的银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是爱的能量是永恒的,由衷佩服你的乐观、勇敢和坚强,以及带给我们的能量。鲁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能量满满的人,为工作和家庭操碎了心,不管再忙再累也不忘发光发热。切要保重身体,我们这些接受过能量的人,都是您的能量池,等您回家。”
——15博 朱瑞
“真不敢相信!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才八岁,那是1997年五月,非常可爱,像个小精灵。那时她就写了很多诗,我记得鲁老师说要把她的作品都收集起来,长大了给她出诗集。我还记得有一次,鲁老师请王雪纯来给我们96播干上公开课,互动环节小苗苗第一个举手,用稚嫩的童音大声提问:“雪纯姐姐,你为什么那么可爱呢?”音尤在耳,景若初现。”
——微信名 “爱看蓝天”
苗苗幼时写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至今仍影响了不少小学生,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一篇文章。
原文如下:
? 时间 1999年8月21日
? 地点 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在这篇文章里,苗苗和季羡林聊了小学生要不要看闲书、文章怎么写才好、学习偏科怎么办、什么时候学外语好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现在的小学生也爱讨论的问题。
少年成名后,苗苗也一直坚持写作。
在今年1月,苗苗还在自己的公号里发了《老旧期刊里的“流量小生”》文章,文字里充满了幽默。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鲁老师给女儿和学生们传递了坚强的人生观,这种精神不会被生活打败。
愿鲁老师坚强,愿苗苗在另一个世界仍能写心中之声、爱所爱之人。
“人活一天就得有一天的人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