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友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502
本馆由[ 梅梅]创建于2009年12月10日

谭友林同志生平

发布时间:2010-03-15 16:43:27      发布人: 梅梅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原中顾委委员、兰州军区原政治委员谭友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谭友林同志1916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江陵熊家河区谭家巷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当选儿童团团长,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考入洪湖苏区军政学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友林同志历任洪湖军校学员,洪湖苏区警卫营通信员,红九师政治部宣传员,红三军政治部油印员,红九师政治部主任警卫员,红三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红二军团政治部巡视员、独立营政治委员,红三军六师十七团政治委员,红二军团五师政治委员,红三十二军九十六师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3月红二军团在高粱坪与国民党湘军陶广纵队发生激战,军团主力久攻不下,危机时刻,谭友林主动请战,带领六师十七团向敌军发起强攻。战斗中谭友林被子弹打穿了右手臂,他不顾伤痛简单包扎后又投入了战斗,表现出顽强的革命意志。1936年11月,年仅19岁的谭友林被任命为红二军团五师政委,为掩护军团主力战略转移,他和师长贺炳炎率领全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突破沣水,直插湘中,横穿贵阳,激战瓦屋塘,确保了军团主力顺利转移。长征途中,谭友林历尽千辛万苦,带领部队翻越一座座雪山。过草地途中,谭友林臂伤加重又染上伤寒,身体极度虚弱,他靠野菜充饥,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行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出了沼泽地。1936年9月,谭友林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敌巡逻部队,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做俘虏,和两个警卫员一起,勇敢地跳下十几米深的悬崖,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抗日战争时期,谭友林同志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副团长、政治委员,中共鄂西工委委员,新四军四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教导员,新四军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二团政治委员,六支队三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四师六旅旅长,新四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窦楼镇、葛店、砀山、萧县等战役战斗。1938年7月,他随同彭雪枫赴河南确山创办了教导队,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招收了3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骨干。1939年1月,谭友林和滕海清率豫东游击支队第二团,在永城、砀山、萧县地区拔除日伪据点,开辟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谭友林受命参加党的七大,他带着秘密文件乔装打扮,艰苦跋涉,历尽艰险,历时4个多月到达延安,向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汇报了豫皖苏新四军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谭友林同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副旅长、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合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二师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四五师政治委员,天津西区警备区政治委员,第三十九军副军长兼一四五师师长。先后指挥参加了东北剿匪、四平攻城和围困长春、辽沈、天津等战役战斗。任三五九旅副旅长期间,针对北满地区土匪猖獗、隐蔽分散的特点,他指挥部队采取“钉子”、“锥子”、“楔子”战术,进入林海雪原进行拉网搜山,活捉了国民党先遣军长孙荣久,击毙和俘虏匪徒3000余人,拔除了匪首谢文东等“四大旗杆”,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嘉奖。担任独立二师和三十四师政治委员期间,在部队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在攻打长春的战役中,谭友林率领三十四师担负牵制沈阳和长春国民党守军合围支援的任务,他率领部队发扬连续战斗的作风,圆满完成了攻坚、打援、阻击等重大作战任务,逼迫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第一兵团和新七军投诚。在围攻沈阳的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与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在苏家屯展开了激战,全师官兵顽强拼杀,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团和守备纵队两个营。在天津战役中,三十四师担任肃清外围的任务,他指挥部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发起冲锋,在主攻方向撕开了突破口,毙俘敌军580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友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三十九军副军长。他率部渡过鸭绿江,成为首批入朝作战的第一梯队人员,先后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和云山、平壤、汉城等战斗。第三次战役中,谭友林指挥一一六师担负突破临津江的主攻任务,他组织部队排除沿岸地雷迅速向江南发动进攻,突破釜谷里,突入汉城,打入李承晚总统府,迫使敌军全部撤到三八线以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回国后,谭友林历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防总代表,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党委书记,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1952年4月,为加强东北边防保卫工作,他制定并实行“武装警卫、行政管理和秘密侦察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开展了反间谍、反空降特务的斗争,指挥东北公安部队击落一架美国间谍飞机,活捉美中央情报局间谍唐奈和费克图,破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起美国间谍案。1956年,他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加了中朝两国第一次边防地区总代表会议。同年9月,出席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60年9月,谭友林同志主管“两弹一星”基地工程修建工作,负责核基地建设。在苏联撤走专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从狠抓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入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一年多时间在戈壁滩上建成了核基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文革”期间,谭友林同志受到了残酷迫害,被关押六年半之久,但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同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谭友林同志历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兰州军区政委、中顾委委员。1975年7月,谭友林同志主管南疆铁路和天独公路建设,他不辞辛劳,亲自到沿线勘察地形,研究设计施工方案,为边防交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1980年谭友林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后,与肖全夫司令员紧密团结,带领“一班人”深入天山南北、边防哨卡,提出并在部队广泛开展爱祖国、爱边疆、爱各族人民的“三热爱”教育,为民族团结和边疆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任兰州军区政委后,他牢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托,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深入部队基层,多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把抓人才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的战略思路,发现并经组织破格提拔了一大批中高级干部,为部队全面建设打下了坚强的组织基础,为军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谭友林同志退居二线后,仍时刻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他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十分关心革命老区和贫苦地区人民的疾苦,关心教育青年下一代,不顾年老体弱和身体病痛,深入各地调查研究,积极宣传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表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崇高精神。
  谭友林同志是中共第七、八届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党的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9月,谭友林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少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谭友林同志由一名农民的儿子成为赫赫战将。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足智多谋,指挥果断,骁勇善战,不畏强敌,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谦虚谨慎,团结同志,淡泊名利,表现出宽广的革命胸怀;他联系实际,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他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关心部属,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他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保持了一名老党员、老红军的政治本色。
  谭友林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谭友林同志永垂不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