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愷朱萱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04823805
本馆由[ 方宇]创建于2025年04月04日

姑姑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2-11-16 19:27:06      发布人: chunyi

姑姑方月阁于20121025日上午在敬老院去世了,终年100岁。这在方家算是高寿了。祖父方步云终年74岁,祖母沈氏终年64岁,父亲方恺终年70岁,2007 去世的大哥纯仁终年71岁。

姑姑年轻时就吃苦守寡,1938年之后,拉扯两个儿子,一个上了大学,一个当了工人,都成了家。两个儿媳也都十分孝敬老人,儿孙满堂。连重孙子都已经15岁了。真正是四世同堂、团结和谐、和睦的大家庭。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姑姑是个干净利落、能吃苦、乐于助人的好人。

母亲是个文化人,从小读书,成年后做小学教师,做饭、洗衣、缝缝补补的家务事不在行,但她肯去学,老师就是姥姥,还有姑姑。

姑姑每年都会抽时间放下自家的活计赶到北京,帮母亲拆洗棉衣裤,洗干净后再絮上棉花重新做好柔软舒适的棉衣裤。

姑姑年轻的时候在纺纱厂做工,长时间弯腰工作,不仅患上了类风湿,而且腰直不起来,四十几岁就已经弯腰驼背了,就是这样,她也要把我家的棉活打理好。正是在姑姑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也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甚至自己纳鞋底,给孩子们做布鞋,姑姑是我的老师。

姑姑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我去她家时,总是有鱼有肉的招待,临走还要带上不少东西。然而,我知道姑姑有多节俭,平时有多苦。

记得“文革”之初,母亲去世,父亲家被抄得精光,连件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姑姑二话没说,给父亲买了一件皮坎肩,自己亲自吊了里面,让我给父亲。1966年国庆节当晚,我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南长街南口的便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了父亲。他身上只有一件长袖衬衫,在寒风中正在 清扫地上的落叶。

我挤过人群:“爸,我给您送皮坎肩来了,快穿上吧!”父亲问我这是谁买的?我说是姑姑买的和亲手做的。父亲一边穿,一边落着泪说:没有你姑姑的这件皮坎肩,这个冬天还不知道该怎么活呢!

姑姑对自己的哥哥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兄妹之情让人难忘。

自从父亲有了自己的住处,无论是在朝外大街,还是在延静里,姑姑都陪着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1976年唐山大地震,姑姑的大儿子、大儿媳、小孙女同时遇难,二孙女骨折被送往西安治疗。在家中多人遇难的打击面前,姑姑该有多么痛苦啊!但她仍然强忍着悲痛,在京照顾多病的哥哥。

唐山大地震时,姑姑的孙子冯建国刚刚十岁,二孙女冯淑文也刚满十一岁。抚养孙辈的担子,又落到了姑姑的肩上。读书、找工作、成家、哺育第四代等等都是姑姑操持的,可以想象,姑姑该有多么操劳!但是,姑姑还是扛过来了。当看到一家人都安居乐业,孙儿们、重孙们都能尊敬老人,都上了学,都有了温暖的家时,姑姑的心里是多么开心和满足啊!

尽管91岁之后姑姑身体不适,特别是脑部手术后已经丧失了意识,但是,孙子冯建国倾心照料自己的奶奶,成了唐山有名的“孝星”;孙女冯淑文给奶奶梳头、洗澡、洗衣服,让老人过得干净、卫生、舒适。

姑姑走得非常平静、坦然,是人们都向往的“无疾而终”,没有给孙辈们和亲朋带来任何的负担,他自己也没有一丝牵挂。

多么完美的一生,多么高尚的一生!

姑姑辛劳的一生是我们的楷模,姑姑为家人奉献了一生是我们的榜样,你给我们的启示是:为家人、亲人做贡献不图回报!

    儿孙们都过得非常好,姑姑您安息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