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治水老战士陈克天
在江苏水利战线,有一名治水老战士。人们称呼他"水龙王"、"治水名将"。他就是陈克天。
陈克天今年86岁,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陈老"。他1916年生于江苏建湖县上冈镇冈东村。1938年内忧外患时他投笔从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从一名游击队战士到解放军班、排、连、营、团、师级干部,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数百次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度过了青春岁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中共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农办主任和分管水利、农业的副省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副省长岗位退下来以后,任中共江苏省委顾问委员会常委。他心系水利,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江苏治水事业。
与洪水赛跑 拿下鸡爪山
那是1953年1月,苏南、苏北、南京两区一市合并建省,陈老调省水利厅任党组书记、副厅长、省治淮指挥部副指挥。他说:"干水利,我是门外汉,但临战受命,义不容辞。"他把全省的水利工程安排停当后,就到洪泽湖边三河闸工地兼任指挥,坐镇指挥这个"老虎头"工程的施工。
三河闸是当时治淮工程中兴建的最大水闸,是江苏控制淮河洪水入江的重要门户。几百年来,洪泽湖一直听任淮河洪水自由出入。遇到大水年,上中游洪水倾泻而下,往往使下游千百万亩农田"一片汪洋"。大旱年来水断流,又往往造成下游"赤地千里"。因此,建闸控制,发挥洪泽湖的蓄泄功能,成为治淮工程中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陈老说:"我当时作为水利新兵,初上工地,自感责任重大,兢兢业业从头学起,自信过去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今后也一定能在建设中学会建设。"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拿下鸡爪山"一战。
"鸡爪山"在三河闸下游,这一带土中夹有砂礓土。原指望采取抽槽办法,汛期利用水力,冲走砂礓土。陈老从施工中觉察到由于土质太硬,水流难于冲刷,大水来了,势必影响泄洪,造成严重后果,于是,他征求各方意见,设想了一个"拿下鸡爪山"的决战方案,得到省委批准。五月下旬,淮阴、扬州地区新增10多万民工,日夜兼程,奔赴工地,配合原有5万多民工,组成15.8万人的劳动大军投入决战。
当年,陈老才30多岁,风华正茂,他既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又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本领,他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志气和勇气、信心和力量。广大建闸员工日夜赶工,开展了"与洪水赛跑"的劳动竞赛,使工程迅速向前推进。三河闸工地,方圆不过1.5平方公里,集中了那么多人,白天人山人海,夜晚灯火通明,劳动号子声、施工机械声和广播喇叭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构成了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改造山河的壮丽图画。
经过50个昼夜的奋战,建闸大军终于赶在洪水前面拿下了"鸡爪山",为汛期排泄洪水铺平了道路。
1953年7月26日上午,三河闸隆重举行放水典礼。9时30分,剪彩放水,顷刻间,台上台下,鼓掌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的水流奔腾而下,按照人民的意志流向远方,流入江海。从这天起,洪泽湖"水位涨落不由天,蓄排调引听人遣",变成了一个造福于民的"巨型平原水库",发挥出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历史上,"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悲惨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陈老说:"直到今天,三河闸仍是江苏造福于民的第一大闸。这座屹立在洪泽湖畔的巍巍丰碑,将把我们党领导群众改造山河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
滞洪呼声急人民安危重
1974年8月中旬,沂沭河流域发生了强暴雨,仅13日一天,降雨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区范围就达2万多平方公里。骆马湖水位急剧上涨。新沂河下泄的洪水几乎到了与堤顶平行的临界线上。两岸百万干群上堤严防死守,解放军官兵奋勇当先。党政军民团结一心,以"保住大堤就是保住生命"的坚强意志,顶着大雨,没日没夜地用块石、草包、柴把、树桩等材料,与洪水进行着顽强的搏斗。数百里河湖大堤上,奏出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天之歌,谱写了一篇篇永垂青史的光辉篇章。
陈老当年身为省水利厅厅长、省防汛指挥部副指挥,坐镇在一线指挥着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新沂河险工险段不断出现,告急的文电像雪片飞来。沭阳、灌云、灌南三县的领导人,一边带领人民群众日夜拼搏,一边频频告急:新沂河大堤眼看要保不住了,黄墩湖要赶快滞洪。沭阳县委书记李登先通电话说:"我现在从头到脚都在冒汗,新沂河危险极了,你赶快决定黄墩湖滞洪吧!"
就在这紧急关头,水电部一位领导往淮阴打电话,找省里负责防汛工作的领导,说:"根据雨情、水情分析,黄墩湖应考虑立即滞洪。"省里有关领导立即把这一精神告诉了陈克天,并说淮阴方面黄墩湖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下,已挖好了埋炸药的土坑,炸药已调到了宿迁县人武部的仓库里。
这时,陈克天感到身上的担子重千斤。他的意见将成为省委决策的重要依据。建议省委下令滞洪吧,难啊!黄墩湖区20多万群众转移出去,立即无家可归,好几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记得1957年黄墩湖滞洪,尽管那年湖区人口只有2.5万人。但损失仍然惨重。经过17年休养生息,才有今天良田万顷,瓦房成片,如要滞洪,那损失就更惨了。建议省委不下滞洪命令吧,也难。下面要求滞洪,上面也要滞洪,而且新沂河防汛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如骆马湖大堤、新沂河大堤有一处决堤,将会造成千百万人灭顶之灾,"我将成为历史罪人。"这对当时担任防汛指挥工作的陈克天来说,真是进退两难。
他说:"如果我顺水推舟,建议省委下令滞洪,我没有一点责任。但是,作为省委这方面的主要参谋,决不能考虑个人得失,我们是共产党员,心中时刻要装着群众,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啊!只要有一线希望,能找出既保大局、又保小局的办法,就不能建议省委下令滞洪。"
滞与不滞,刻不容缓。当时,他科学地分析了气象、雨情、水情、险情、风浪、堤防和防汛队伍等各方面的情况,认为只要把堤防死守住,是可以顶过去的。于是,他向省委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省委的同意。
又拼了几天,骆马湖水位继续上涨,高达25.47米,大大超过了1957年滞洪水位22.7米,新沂河泄量继续加大,达到6900立方米每秒,超过泄洪6000立方米每秒的最高限量,危险之极,有人惊呆了,为他捏着一把汗。又拼了几天,骆马湖和新沂河的水位开始回落,黄墩湖区内20多万群众和30万亩良田终于保住了。这时,这位治水名将才松了一口气。
人民不会忘记
陈老在江苏的治水业绩和奉献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至今还历历在目。
人们不会忘记,我国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他是最早的响应者和实践者。1960年1月,正处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他亲自带领陈志定、许荫桐、沈日迈等几位水利专家,到上海向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江苏江水北调规划设想,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在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江苏从建设"龙头站"江都抽水站起,先后建成了淮安、淮阴、泗阳、宿迁等10个梯极翻水站,把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从零米高度翻引到30多米的高度,送水行程达400多公里,一直送到辽阔的徐淮平原上。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整治江苏段京杭运河,他从江浙交界处的吴江市王江泾起,沿运河线一直查勘到苏鲁交界的沛县刘香庄。从1956年冬开始到1988年底,他先后三次具体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整治,使苏北段404公里的古运河在全国最先获得了新生,成为江苏开发最早的一段"黄金水道"。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亲自主持制定并具体实施了江苏梯级河网化规划,在"十年九灾"的里下河地区实现了"涝改旱"(一熟改两熟),在"穷中之穷"的江苏淮北地区推行了"旱改水"(旱作改水稻),使这两个地区成为国家两个新崛起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人们不会忘记,黄河夺淮后在江苏淮北地区留下数百里长茫茫沙荒地。以前,"风吹沙飞满天黄","眼睛睁不开,嘴巴张不开,锅盖揭不开"。如今,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黄龙"变成绿洲。
人们不会忘记,沿海地区过去是大面积产蝗虫的基地,已被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所改造,现在林木葱郁,大地如茵,几十年不见蝗虫的踪影了。
人们不会忘记,那布满全省的防洪、挡潮、排涝、降渍和水资源调剂利用的五大工程体系,虽说是初步的,但已开始成为江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要保障。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将永远铭记这位治水老兵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