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淮河第一人
1944年,依然是烽火连天的年代。是年春,郑淮舟接受了蚌埠至五河县境内淮北大堤的复堤任务。自1938年国 民党扒开花园口以后,黄河夺淮入海,灾害频发。1943年淮河又闹水患,泗五灵凤根据地受灾严重。为了减灾避灾,中 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决定修复这段百余华里的淮堤,由泗五灵凤县组织实施。县委成立了复堤指挥部和党的工委,郑淮舟任工委书记兼指挥;由毗邻淮堤的淮北区委书记李士聘、浍南区委书记赵元等为工委委员;从而揭开我党历史上治理淮河的序幕,担任总指挥的郑淮舟成为我党历史上治理淮河、为民兴修水利的第一人。
工程技术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水利部长的原在上海学习土木工程的大学生钱正英(地下党员)、顾均正、陆家骥负责,钱正英到根据地后,在泗五灵凤县中学任教;顾均正是当地人,曾参加过导淮工程,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还有当时任泗五灵凤县副参议长的陆家骥三人。在伪政府敌占区进行这么大的工程,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从工程技术到人力财力以及材料短缺,困难重重。没有测量仪器就自制坡度器,没有水资料就在墙上、树上寻找洪水痕迹,作为修筑淮堤依据。为避开敌人眼皮底下的监视,他们拂晓上堤,黑夜入村,风里来雨里去,全身心投入工作,从不懈怠。
在采访时,郑淮舟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治淮统战故事,一天,工地上来了三个打扮入时的人,个个西装革履、面容白晳,留着分头,大有来者不善之势。郑淮舟立即会见来人,一看便知是伪方人员。郑招呼工作人员热情招待,倒茶让座。问明来意后,郑耐心地说,虽然我们的立场不同,但都同吃一河水,治理淮河对大家都有好处。应当是目标一致,希望能够从大局出发,给予支持。来者终于被郑淮舟的言行所打动。表示同意郑的观点。在我军事、政治两手并用面前,当地的一些伪军政头目为了自身利益,不仅未作骚扰,还掩蔽了日军和伪省政府的耳目。百里长堤,万名民工,数百名干部,连续施工数月,日军每日有巡逻舰艇来往,从未上岸,也未放过一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