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贞慧的儿女在哪儿?
“老人生前积极乐观,嘱咐我遗像一定不要印成黑白的。”张贞慧的侄子张海涛说。
“天堂里多了位志愿者,张妈妈一路走好。”留言册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善者萎矣留有千株桃李,灵魂何之化为万朵莲花。”这是张贞慧曾经就读的苏州教育学院献上的挽联。
大厅里的布置简单肃穆,张贞慧的遗体陈列中央,身上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张贞慧生前曾嘱咐,身后事一定从简,不设灵堂,不要花圈,不放哀乐。因此送别大厅里少了几分悲痛,多了几分纯粹。
仪式由张贞慧生前就职的辽宁师范大学主持。“张贞慧女士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4岁才有机会读小学一年级……五、六十年代,她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抗美援朝前线、农村水利建设、购置拖拉机等捐款。”人们把花举在胸前,听着张贞慧的生平,一幕幕慈善义举在脑海中浮现。
张海涛宣读张贞慧于2001年立下的《遗嘱书》:“我叫张贞慧,为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生前自愿立下遗嘱:待我过世后,将我的遗体全部无条件的捐献给大连医科大学。”洪亮的声音字字铿锵坚定,震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大连市红十字协会代表宣读接受张贞慧遗体决定,并颁发遗体捐赠书。
为表达哀思,大家向张贞慧的遗体三鞠躬。现场播放的是她生前最喜欢的民乐《春诗》。这是一首描述了春回大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二胡独奏曲,轻松活泼的旋律听不出一丝悲痛,却恰如老人春风般的微笑,湿润了在场的每一双眼睛。
一支支冬菊,象征着纯洁,诉说着离别。送别的尾声,一串口琴声响起,大连市电影家协会的华珠跪倒在张贞慧的遗像前,吹奏老人生前最爱听的《一条大河》。华珠哭着说:“张妈妈生前最爱听我吹的《一条大河》,这次我最后一个走,再给她吹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