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
捐献遗体不是刘清澜的一时冲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因工作原因与当时的武汉医学院有一些接触,知道那里一直缺少教学用的人体。1954年的一场大水将医学院的大体(完整的尸体)解剖馆淹了,造成几十万元损失。他才知道,原来人体竟有如此大的价值,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他的想法也获得老伴易荃芬的支持。
易荃芬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自己没能学医,而家里书架上有许多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在不断阅读过程中,更加坚定她捐献遗体的想法。
2002年3月19日,刘清澜夫妇在武汉市红十字会登记,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1年后,获得儿女们同意,夫妇俩在公证处办完手续领到了捐献证书。
刘清澜夫妇共有4个子女。他的小儿子刘军介绍,自己和家人都明白捐献每具遗体对医学的发展来说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所以都能明白父母的用心。
刘清澜的二儿子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法医师。对于他来说,看着父亲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将会在未来好几年里影响到几百名学医的学生。他说:“我觉得我的父亲还活着,就在我身边。